尹彥麗
(撫順市礦務局總醫院介入治療室,遼寧 撫順 113008)
幼齡兒童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術的臨床護理要點分析
尹彥麗
(撫順市礦務局總醫院介入治療室,遼寧 撫順 113008)
目的 探討幼齡兒童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術的臨床護理要點。方法選取102例幼齡兒童先天性心臟病行介入封堵術的臨床護理要點進行分析,護理的重點包括手術前訪視、術中密切監護及配合等。結果本組102例患兒均順利完成手術,3例ASD患兒、6例VSD患兒于手術后第1、2 d出現Ⅰ~Ⅱ房室傳導阻滯,使用地塞米松處理后癥狀消失。9例患兒出現一過性體溫升高,經物理降溫后體溫恢復正常。術后1~2天復查心臟超聲,無1例患兒出現殘余分流,經護理配合后,所有患兒均順利出院。結論精湛的介入封堵術配合周密的臨床護理是保證手術順利開展及手術成功的關鍵。
臨床護理;介入封堵術;先天性心臟??;幼齡兒童
我國是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病)發病率比較高的一個國家,每年大概有15萬~17萬新發先心病,室間隔缺損(VSD)、房間隔缺損(ASD)、動脈導管未閉(PAD)是十分常見的先心病類型,開胸手術治療是治療先心的傳統方法,隨著介入治療學的不斷發展,導管介入封堵術已經逐漸替代開胸手術,成為部分先心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1]。精湛的護理配合,是手術順利開展、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的關鍵。選取行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療的102例幼齡患兒實施臨床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撫順市礦務局總醫院102例先心病患兒,均經臨床癥狀及體征、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和胸部X線確診,其中男48例,女54例;年齡1個月~6歲。其中VSD 16例,ASD 44例,PAD 42例;所有患兒均符合介入封堵術的適應證。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予以靜脈復合麻醉進行麻醉。(1)室間隔缺損的治療。麻醉后穿刺患兒的右股動靜脈,行常規導管檢查及左室造影,建立動靜脈軌道,并按照彩超和造影結果選擇合適型號的Amplatzer封堵器,同時在TTE及X線監視下對VSD進行封堵。手術完畢后將導管、導絲、鞘管撤出,并進行壓迫止血,最后使用彈力繃帶進行加壓包扎。同時在手術過程中予以肝素0.5~1.0 mg/kg靜脈注射。(2)房間隔缺損的治療。麻醉后穿刺患兒的右股靜脈,行右心導管檢查,并將260 cm導絲送入左上肺靜脈,并使用球囊測量ASD的最大伸展徑,根據測量結果選擇合適型號的Amplatzer ASD封堵器,同時在TTE及X線監視下對ASD進行封堵,其余操作同上。(3)動脈導管未閉的治療。麻醉后分別穿刺患兒的股動、靜脈,并沿靜脈將5~6 F的端孔導管送入,行右心導管檢查后,經PDA將260 cm的交換導絲送入患兒的降主動脈,沿降主動脈將4~5 F的豬尾導管送至主動脈弓降部,并行側位造影,記錄PDA的直徑、位置、形狀。將傳送鞘沿交換導絲送至降主動脈,然后將導絲及內鞘撤出。選擇直徑>2~4 mm的蘑菇傘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ADO),根據指示方向操作旋轉柄,將ADO釋放,并封閉PDA,其余操作同時。手術前1天及手術后3~6個月連續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3~5 mg/(kg·d),PAD不需服用。手術后所有患兒均應用適量肝素及地塞米松,術前及術后常規使用抗菌藥物3 d。
本組102例患兒均順利完成手術,3例ASD患兒、6例VSD患兒于手術后第1、2天出現Ⅰ~Ⅱ房室傳導阻滯,使用地塞米松處理后癥狀消失。9例患兒出現一過性體溫升高,經物理降溫后體溫恢復正常。手術時間為40~90min,平均(65.12±10.37)min,住院時間(4.17±0.97)d。術后1~2 d復查心臟超聲,未出現殘余分流,復查患兒的胸部正側位片,封堵器影可見,療效確切滿意。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 手術前將先心介入封堵術的相關知識包括手術過程、療效、安全性以及優點等告知患兒家屬,盡量消除患兒家屬的顧慮。對患兒,則采取撫摸、摟抱等方式消除患兒的陌生感和緊張感,同時還可以給患兒唱兒歌、做游戲、講故事等,進一步緩解患兒的恐懼情緒。
3.1.2 完善各項術前檢查 手術前要對患兒的四肢循環情況、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生命體征、心臟雜音、心電圖等進行準確評估,同時幫助患兒做好超聲心動圖、血型、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時間、等手術前的各項檢查。
3.1.3 術前常規檢查 指導患兒術前禁食4~6 h,禁飲2 h。注意在患兒禁食期間要適當的補充電解質、水及糖等。由于手術過程中需要使用碘海醇,因此手術前應做好碘過敏試驗;同時常規行頭孢唑啉鈉過敏試驗。此外,還要做好患兒穿刺點皮膚的清潔工作。備好手術過程中所需的利多卡因、鹽酸腎上腺素、阿托品、地塞米松、造影劑、肝素等藥品,并貼好標簽,標簽上注明藥名以及藥品劑量等。
3.2 術中護理
3.2.1 做好常規護理 進入手術室后幫助患兒平臥在導管床,雙臂上舉固定在頭部兩側,選擇上肢靜脈建立靜脈通路,根據患兒的血壓及心率對液體的流速進行調整,同時注意連接心電監護儀,嚴密監測患兒的心電圖、心率及血氧飽和度。與患兒交流,分散患兒的注意力,以更順利的實施麻醉等操作。注意觀察患兒是否有胸痛、氣短、心悸等情況,如果發現異常情況則及時報告主管醫生并及時處理。
3.2.2 術中密切配合 護理人員應熟悉整個手術的操作步驟,并對手術過程中所使用的儀器型號及規格都有所了解,并能給操作醫師及時提供手術過程中所需的器材。手術過程中注意提醒操作醫生應及時應用抗凝藥物,以避免氣栓的發生。
3.3 術后護理
3.3.1 心律失常的護理 封堵器本身具有膨脹性,且其對患兒來講是一個異物,并且由于導管的刺激,手術過程中患兒很容易出現心律失常[2]。因此心律失常的護理可以說是術后護理的關鍵。手術后每天復查1次心電圖,密切監測患兒的心律、心率變化,同時使用激素以減改善傳導,有效避免房室傳導阻滯的發生。手術后連續3 d常規應用地塞米松,每天10 mg。本研究中3例ASD患兒、6例VSD患兒于手術后第1、2天出現Ⅰ~Ⅱ房室傳導阻滯,使用地塞米松處理后癥狀消失。
3.3.2 預防感染 手術后嚴密監測患兒的體溫變化,密切觀察患兒的穿刺部位是否有血腫、滲血或出血,并常規使用抗生素3 d,以預防感染的發生。本組患兒常規使用頭孢唑啉鈉預防感染治療。9例患兒出現一過性體溫升高,經物理降溫后體溫恢復正常。
3.3.3 封堵器的護理 有研究報道,封堵器脫落有90%左右發生于術后12 h內[3]。由于封堵器型號的不合適或者解剖結構特點等原因,均可能導致封堵器脫落,如處理不當很可能導致嚴重并發癥甚至發生猝死,因此應加強封堵器的護理。若患兒出現嚴重的心律失常、呼吸困難、暈厥、等右心循環障礙臨床表現,應及時予以X線胸片或心臟超聲檢查,以便確診。假如已經發生脫落,應及時采用心導管術將封堵器取出,必要時及時緊急開胸取出[4-5]。
3.3.4 出院指導 手術后3周內,患兒極易出現室間隔內傳導功能障礙,因此出院時應告知患兒如果有頭暈、胸悶、氣促、心悸等不適,應及時回院診治。手術后6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防止封堵器脫落。對于室間隔缺損及房間隔缺損患兒應連續3~6個月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同時動態監測患兒的肝功能、凝血功能,盡量避免奔跑、碰撞、外傷等出血高危因素。術后1、3、6、12個月定期回院復查心電圖、X線胸片及心臟彩色超聲[6]。
在VSD、ASD、PDA患兒中使用介入封堵術治療,由于其住院時間短、創傷小、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已經得到廣大臨床醫生及家屬的認可。在行介入封堵術時,不僅要求要有精湛的介入封堵技術,同時還需要嚴密的護理配合,方能保證手術的成功。因此護理人員應注意術前準確評估患兒病情并做好相關的術前準備工作,同時術中密切配合醫生的手術,術后積極預防心律失常、封堵器脫落等并發癥,并做好出院指導,從而進一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促進患兒病情的恢復。
[1]曾艷芳.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 2011,34(24):2168-2170.
[2]閆敏,沈曉君,胡銘.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術的主要并發癥及其護理干預[J].中國現代醫生,2008,38(34):99-100.
[3]郝開顏.實施臨床路徑對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治療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2,32(12):1092-1093.
[4]嚴偉,孫國珍,陶源.104例先天性心臟病病人行介入封堵治療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2,31:2888-2890.
[5]吳霞.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治療的護理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1):152-153.
[6]左飛.右腋下小切口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患兒圍術期護理方案探討[J].當代醫學,2016,22(1):116-11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