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軍
[摘 要]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現代化理念下的教育教學對教師們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作為基礎性學科的小學語文更是如此,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學科內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盲目向學生灌輸生硬的知識,而是要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寫作與閱讀等各方面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命題;評價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路徑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應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提高學生語言素養的重要作用
(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教育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傳遞人類文化是教育的本質內容,對于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促進人類思想解放,提高人類的綜合素質,教育都屬于重要的途徑。而語文素養所關注的促進人的整體發展,除了掌握人類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語文知識,也包括提高人類的語言價值能力。也就是說,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言,語言素養是不可缺乏的素質,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在人類的生活、學習中,語文素養發揮著不可比擬的作用,對于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二)推動教學方式的改革
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成績與升學率為目標,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尤其是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應試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在綜合能力上有所缺乏,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比如,教師在開展唐詩教學的過程中,并未向學生講解背誦唐詩的意義,而為了應付考試讓學生背誦大量的古詩詞,結果是學生對于唐詩中的意境知之甚少。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育教學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以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具有重要作用,從而保障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二、學生語文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培養途徑
(一)轉變落后的教育理念
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語文素養培養不力的問題,而教師往往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責任人。當前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采用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此,在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中,首要任務是轉變教師落后的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比如,教師在講授關于生命內涵的課文內容時,可以先面向學生講授與堅強生命相關的故事,如生長在石頭縫隙中的小草、為科學事業奉獻的科學家等,加深學生對于生命意義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推動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二)在教學中融入生活
教育來源于生活,生活為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中,應重視結合生活中鮮活的事物與情景,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比如,教師在講授《幸福是什么》,先以提問的方式引出“幸福是什么”的問題,而后引領學生深入探究文章中關于幸福的解釋。文章主要講述了三個牧羊孩子幫助村莊疏通泉眼,并在此基礎上砌成一口井。隨著時光的推移,小孩成長為健碩的青年,在小井旁邊講述各自對于幸福的不同理解。最后由智慧女兒對其幸福的理解作出概括。在結束文章的講解后,學生明白幸福就是通過自身的努力為別人提供幫助。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課后作業,那就是回家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幫助自己的父母打掃房屋、清洗碗碟或者是為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腳。以上種種生活化的行動,對于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夠起到很大作用。
(三)充分利用朗讀形式增強語文素養
1.對課堂朗讀有效運用。課堂時間是教學活動中最寶貴的時間資源,對于普通的學生來說,也是最基礎的實踐學習時間。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開始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充分利用現有教學基礎,為課堂中的學生預留一定的朗讀時間,協助學生深入地學習課文,通過個人朗讀形式消化吸收課文的內容,探索文章中的深邃知識,從而強化語文的學習效果。
2.綜合感知能力進行朗讀。當學生在學習某一篇文章的時候,教師應該先進行示范性朗讀,為學生做出示范,使學生知道相應的標準。當學生在初學完某一篇文章之后,教師可以利用聽覺教學的方法,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文章朗讀的錄音,促使學生學會在此種示范型的朗誦當中,恰當地運用情感,充分把握在文章相應的位置表現恰當情感。
教師通過構建語文學習的情景方式,可以為學生的想象拓展空間。例如,當學習到毛澤東《長征》一文的時候,教師進行的示范性朗讀就應該是渾厚有力、低沉悲壯的,聲音、語氣、語調都應該和文章內容所表現出的情感相呼應,同時搭配和情緒相符合的音樂,充分將學習過程中的學生引入文章的內容世界。
3.通過朗讀品味文章的精髓。學生只有在深刻理解文章之后,才能夠對文章精髓進行品味。通過充滿情感的朗讀,學生可以將自身的情感融入文中,實現對文章內涵和意境的感受,再利用朗讀來表現文中的情感,從而享受文章獨特的韻味。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集體朗誦的方式讀《我們愛你啊,中國》這一課文。學生在表演中,不僅獲得朗讀能力的提升,更能加深學生對文章情感的理解。通過富有情感的朗讀,可以淋漓盡致地展現文章的魅力,但要想達到理想的境界,必定離不開時間的沉淀以及技巧的磨煉,所以教師要帶領學生多讀多誦。
(四)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1.勤動手記錄筆記。記錄筆記對于加強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有著巨大作用,有利于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重難問題。此外,學生通過筆記記錄教學課堂中重點講授的內容,可以防止課后學生出現知識點混亂問題,還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記錄筆記的方式,提高學生對于記筆記的重要性認識。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特定課本位置記錄好重點的內容分析,便于學生日后的查找。此外,教師授課可以適當放慢語速,講解重點字詞,引導學生以筆記方式記錄相關的問題,便于學生的理解與消化。
2.整理好課堂板書。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記錄生動、精練的內容,而不是抄寫黑板上全部的內容,否則,會降低學生的聽課質量與效果。因此,教師要教授給學生記錄關鍵詞或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的方法,牢牢地記錄好文章的主旨以及重點線索等。比如教師在講授“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的詩詞內容時,不能讓學生僅僅理解表面的意思,更應當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內心情感,感受文字中所蘊藏的情感特點。在學生積累一定的知識量之后,教學可以面向學生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如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總結象征著思鄉與團圓的意象,如月亮等,從而推動學生語言素養的提升。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科學合理地規劃課堂教學,給予學生足夠的朗讀時間,通過學生個性化閱讀、記錄筆記等方式,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蔡顏.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08):194-195.
[2]韋秀蘭.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9):205.
[3]陳春花.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J].學周刊,2013,(22):189.
[4]陳蓮蓮.學生語文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培養[J].新課程導學(九年級下旬),2015,(33):90.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