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霞+許巧玲+林宇芳



[摘要] 目的 探討健康體檢科對糖尿病患者實施護理健康教育的護理效果。 方法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該院健康體檢中心體檢時確診的7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予以隨訪、發問、發放健康宣教手冊以及對患者實施獨自健康輔導等方法實施健康宣教,并比較患者護理前后對糖尿病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血糖控制效果以及特異性生存質量量表評分。 結果 健康教育后患者對糖尿病相關健康知識掌握度、空腹狀態下血糖水平良好率、餐后2 h血糖水平良好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良好率以及特異性生存質量量表評分中滿意程度和影響程度明顯強于健康教育前(P<0.05)。 結論 該院健康體檢科對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系統的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后患者對糖尿病健康知識有了深入了解,患者預后血糖水平以及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該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健康體檢科;糖尿?。蛔o理健康教育;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b)-0153-02
近幾年來,國內糖尿病患者患病率不斷增加,據全國2007—2008年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20歲以上的人群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發病率比例分別為9.7%和15.5%,根據此推算國內目前成年糖尿病約有9240萬,是2003年糖尿病患者人數的4倍[1]。臨床上目前對2型糖尿病未有有效的根治方法,需要終身服藥,然而2型糖尿病患者不但需要正確的藥物治療,還需要患者主動配合。健康教育是醫院醫護人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時還需采取健康教育宣教,以便增強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度、糾正其不良行為以及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2]。該院體檢科對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健康體檢中心體檢時確診的76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護理健康教育,發現護理后患者對糖尿病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血糖控制效果以及特異性生存質量評分明顯優于護理前,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該院健康體檢中心體檢時確診的7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診斷標準均與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相符合,且患者均未有惡性腫瘤疾病、精神疾病、語言和智力障礙,患者學歷均在初中以上、能主動配合,在門診進行藥物口服治療,均未接受系統防治糖尿病的培訓。7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43例,年齡范圍分布在(31~79)歲,平均年齡為(55.2±3.1)歲,病程時長為(1~15)年,平均病程時長為(4.1±1.3)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糖尿病系統相關健康知識宣教,具體內容如下。
1.2.1 評估患者病情 醫護人員在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前,先對患者年齡、姓名、文化程度、職業分布、醫療費用、家庭成員、家庭地址、經濟狀況、生活習慣、心理狀態以及對相關疾病知識認知度等進行了解,全面了解掌握患者疾病史,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標情況,從上述內容對患者整體情況作出評估。
1.2.2 設置目標 醫護人員根據患者整體評估情況,設置教育目標,即患者掌握糖尿病基本情況、慢性和急性并發癥危害;掌握飲食護理在維持血糖穩定過程中的重要性,掌握飲食自我調節要求,合理搭配飲食;掌握口服降糖藥、肌注胰島素等糖尿病用藥知識、血糖監測、適量運動和并發癥護理方法[3]。
1.2.3 制定健康教育計劃 醫護人員根據患者評估情況以及設置的教育目標,詳細安排教育計劃,安排好教育環境、教育地點、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和設備等,事先對進行教育的人員做好培訓,確保患者教育期間可獲得有效且符合自身要求的培訓,改變患者不良行為。
1.2.4 實施教育計劃 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可采取多種方式,如辦黑板報、口頭講解、發放健康教育疾病宣傳資料和處方,以便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健康疾病知識的認識和掌握;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接受能力、文化程度、疾病掌握度等不同針對性的與個別患者進行交談和指導,教育宣教時可采取雙向交流和溝通,患者可通過提問,加深對健康教育知識的了解、認識和掌握;此外醫護人員可通過圖片和幻燈片等直觀方式增加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患者自身保健意識;另外及時對患者滿意度進行了解,并及時調節教育方式,使培訓更佳符合患者需求[4]。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患者護理前后對糖尿病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血糖控制效果以及特異性生存質量量表評分。醫護人員對所有患者均建立隨訪登記表,每星期對患者血糖進行定期監測,每隔3個月對糖化血紅蛋白情況進行檢測,通過交談對患者自身護理情況進行了解,6個月后對教育效果進行評價。根據早前設計的調查表,采取面對面方式在入院和出院前實施問卷調查,監測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血糖控制標準為:良好指患者空腹狀態下血糖水平低于6.1 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低于8.1 mmol/L;一般指患者空腹狀態下血糖水平范圍在(6.1~7.8)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在(8.1~10.0)mmol/L;差指患者空腹狀態下血糖水平高于7.8 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高于10.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標準為良指糖化血紅蛋白<7%、一般指糖化血紅蛋白7%~8%,差指糖化血紅蛋白>8%。采用特異性生存質量量表對患者生存質量情況進行評估。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患者護理前后對糖尿病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血糖控制效果以及特異性生存質量量表評分等數據進行處理,糖尿病健康知識的掌握度采用百分比表示,血糖控制效果以及特異性生存質量量表評分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χ2和t檢驗。
2 結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糖尿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健康教育后患者對糖尿病相關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明顯強于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Р<0.05),見表1。
2.2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較
健康教育后患者空腹狀態下血糖水平良好率、餐后2 h血糖水平良好率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良好率均明顯強于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Р<0.05),見表2。
2.3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特異性生存質量量表評分比較
健康教育后患者特異性生存質量量表評分中滿意程度和影響程度均明顯強于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Р<0.05),見表3。
3 討論
2型糖尿病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由于患者精神壓力較大、較易引起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患者臨床依從性較差,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5]。在這種情況下,健康教育更能考核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能力,該方式不但能緩解患者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還能有效減少臨床治療風險,提高患者預后生活質量。糖尿病患者臨床治療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服藥,所以醫護人員加強糖尿病患者疾病健康知識宣教十分重要,也是提高患者臨床治療安全性的一個重要手段[6]。該院體檢科對健康體檢時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目標性、計劃性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研究結果顯示健康教育后患者對糖尿病相關健康知識掌握度、空腹狀態下血糖水平良好率、餐后2 h血糖水平良好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良好率以及特異性生存質量量表評分中滿意程度和影響程度明顯強于健康教育前(Р<0.05)。
綜上所述,該院健康體檢科對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系統的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后患者對糖尿病健康知識有了深入了解,患者預后血糖水平以及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該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朱小玲,何紅,張曉義,等.敘事醫學在糖尿病中、高危足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5,41(11):1330-1332.
[2] 牛林艷,黃金.同伴教育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現狀[J]. 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79-82.
[3] 張炎,金小龍,王信,等.電話結合微信健康教育在出院糖尿病胰島素泵治療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健康教育,2016, 32(3):249-252.
[4] 淮盼盼,張建萍,陸萍靜.結構化教育在國外糖尿病健康教育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14): 60-61.
[5] 金順子. 糖尿病護理門診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究[J]. 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2): 66.
[6] 陳嘉迪,謝澤娟,鐘曉珊. 大型體檢中心糖尿病客戶健康教育的臨床價值[J]. 全科護理,2014,12(7): 666-667.
(收稿日期:20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