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淸
【摘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擺正教與學的辯證關系,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至關重要的問題。本文闡述了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方的互動關系,并對互動關系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初步探討。擺正“教”與“學”的關系,是當下每一位新課改的教師面臨的挑戰和必須接受的任務,在著力打造共同體的過程中,我們如何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關鍵詞】體育教學 教學思想 教學改革
體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在課堂上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教師的教學需要學生的充分參與,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鼓勵,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才能成為教學過程的參與者。正確認識和把握體育教學中教與學之間的辯證聯系,并將其運用于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一、目前體育教學和學生學習觀念上的偏差
(一)體育教師層面上的觀念偏差
一是重“教”輕“學”。體育教學中多年來形成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仍未能從根本上打破,體育教學改革基本上是從教師的視角展開,從“教”的角度去重新設計體育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過程,乃至于課程設置和考核辦法。二是重“矢”輕“的”。大多數體育教師忽視大學體育的培養目標,很少關注學生的體質變化、體育興趣、鍛煉習慣和體育人格。三是重“群體”輕“個體”。很少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即使對學生個體有所關注,也偏向那些體育技能較好的學生,而對那些特別需要指導、鼓勵和幫助的體育“差生”,則很少關心。
(二)大學生在體育學習上的觀念偏差
一是輕老師引領偏自主學習。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不重視教師的引領作用,把體育課當成活動課,在體育知識的獲取和體育技能的提高上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二是輕知識學習偏技能提高。由于不注重知識的學習,缺乏理論的指導,這部分學生體育技能的提高會比較緩慢,隨之他們對技能學習的熱情也會下降。
二、體育教學中教與學對立的原因分析
(一)體育課的內容不夠豐富、形式不夠活潑
教師既要按教學計劃的安排完成教學內容,又要使學生在上課時愉悅、興奮,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形成樂觀向上的性格。但是,有些體育教師備課不認真,使學生覺得體育課上不上都無所謂,既學不到什么知識,也起不到鍛煉身體的作用,同時又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
(二)有的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缺乏人性化關懷
如果教師掌握不好,做不到勞逸結合,使學生過于勞累或造成損傷,就會使學生產生害怕上體育課的心理。如有的體育教師對動作做不好的學生,不是反復講解、示范,而是強迫學生長時間機械練習,嚴重消耗學生的體力;有的體育教師對一些高難度的體育動作,講得不深不透,示范次數不多,學生不能掌握,教師不是鼓勵,而是埋怨、諷刺,使學生產生了畏懼心理。
三、體育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
(一)教與學主客體間的辯證互動關系
一般來說,教師主體的特性主要表現為社會性、實踐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學生主體的基本特性則包括獨特性、整體性、自由性、發展性和創造性等。弄清學生主體的基本特性,對于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效地確定學生主體地位,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從認識論角度看,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有以下特征:一是主體和客體是互為存在的根據。沒有主體,就無所謂客體。對主體的研究不能脫離客體而抽象進行,主客體是互相規定,互為前提的。二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是雙向的。主體對客體的控制過程,也是客體對主體的認識過程。主體將目的、計劃、方案、認識付諸實踐,使主體達到客體化;而客體把主體當做認識對象,同時也被主體所認識, 使客體達到主體化。三是認識進程是主體和客體相互關系中的一個環節。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是主體通過實踐手段作用于客體,使客體被改造、被控制。
(二)主客體互動關系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具有能動性和受動性,他們既有主體性,同時又有客體的制約性、受動性。教與學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隨著教學活動的變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師,或在學生。教的主體是教師,客體是學生,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的主體是學生,客體是教師,學生進行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發揮主動積極性作用。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的主體,與此同時,兩者又互為客體,這就是現代教學論對體育教學中教與學、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的新認識。正確認識和理解體育教學中的主客體關系,教師才能更充分地認識學生的基本知識、技能方面的情況,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并使自己的教適合學生的發展。學生才能在教學中,充分地發揮認識主體、發展主體的能動作用,動用全部身心力量進行學習。只有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特點的主體作用,學生才能得到全面發展。實踐證明,正確處理好教學中的主客體關系, 才能使體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四、高校體育中“教”與“學”的改革創新
(一)堅持高校體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
多年來,一直存在高校體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爭論。“以教師為中心”者認為,教學活動中,最終決定教學行為的是教師對教育思想的理解、認知和加工。“以學生為中心”者認為,教學活動的最后落腳點是學生,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就是教學任務的終結。我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有其片面性。教學活動包括“教”和“學”兩個方面,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這種主導作用最終還需體現在學生身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是眾多的個體,他們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教師怎樣引導和安排體育課的教學呢?體育教學如何滿足眾多學生的眾多需求呢?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必須有一個明確的體育教學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學生未來發展的需求”。教學活動雖然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但教學活動的終極目標應該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需要,“學生的發展需求”才是我們體育教學的中心。
(二)充分發揮體育在“大學生全面發展”中的作用
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應包括德、智、體、美四方面。其中,“體”是指體魄,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大學體育活動中的團結協作、拼搏競爭、堅韌頑強、遵規守紀等,是學生德育的有效途徑。體育健康知識的獲取,有靜有動的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有助于大學生智力的開發和提升。堅持不懈的體育鍛煉和其中的樂趣,使大學生獲得了身心健康。體育活動中展示的形體美、節奏美、和諧美、精神美等,是大學生美育熏陶的重要元素。由此可見,大學體育本身所具有的諸多教育因素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其他學科不具備的特點和優勢,高校在體育工作中必須全面正確地把握和運用這些教育元素,充分發揮大學體育在“大學生全面發展”上的作用。
(三)建立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新型師生關系
對體育教學中主客體的關系缺乏辯證的統一性研究,極大地影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阻礙了體育教學理論的發展和實現體育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進程。無論是教師作為主體,還是學生作為主體,他們都具有多種特性。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器”,在學習中只能被動地服從教師的安排。現代教育思想要求我們必須徹底破除這種師生關系。體育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地位,利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如果教師缺乏對學生的尊重,教學目標偏離“大學生全面發展”,教學內容與學生的需求脫節,教學過程沒有師生互動,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就不可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堅持體育教師主導體育教學與學生自主體育學習相結合的教學原則是極其重要的,教師對學生的因材施教與學生對自己的因材求學相結合的教學原則也是必須的。這兩個教學原則也決定了現代體育教學思想指導下的新型師生關系。
總之,體育教學過程是體育教師和學生的雙向活動過程,教師在考慮教學的科學性、系統性、邏輯性的同時,必須注意如何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如何啟發學生學習,使得學生能獨立思考達到獨立學習。
參考文獻:
[1]黃如珍.芻議如何提高體育教師素質.福建體育科技,
2000(2).
[2]范建國,張偉.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現狀與分析.經營管
理者, 2009(24).
[3]姚為俊.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現狀調查.體育科技,
2003(2).
[4]王勝超.從體育的角度分析影響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因素.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