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菀
(上海市浦東復旦附中分校,上海 201209)
京劇藝術在高中課堂中的教學初探
宋 菀
(上海市浦東復旦附中分校,上海 201209)
京劇作為國粹,是我國最重要的戲曲劇種之一,也被譽為“國劇”。如何讓京劇藝術做到“舊中有新,新中有根”,更好地進行傳承與革新,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作為一名高中藝術教師,筆者認為在“京劇進課堂”已普遍開展的當今,有必要通過選取更多優秀的京劇選段,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盡可能地讓學生感受和體驗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博大精深的藝術內涵。并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和培養學生對京劇藝術的興趣和熱愛,喚起學生保護、傳承京劇藝術的熱情。
京劇;高中課堂;教學
自清代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至今,京劇已有200多年的發展歷史。2010年11月,京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吸引了眾多國內外人士的目光,也讓京劇成為了一張介紹并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片。教育部于2008年下發通知,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十個省市開展“京劇進課堂”的試點工作,將京劇納入課堂教學,要求學生學唱15個經典京劇選段,并在此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廣到全國。
中學藝術教育,特別是高中藝術教育,是中華博大精深的戲曲藝術傳承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擔負著十分重要的責任。因為高中生已具備一定的音樂基礎理論、音樂感悟力及鑒賞力。在高中藝術課程中有的放矢地為學生選擇合適的京劇選段進行賞析,讓學生接觸傳統文化、感受“國粹”魅力,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了解并傳承經典、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為此,筆者將從高中京劇藝術教學的現狀分析入手,針對具體教學實踐中碰到的問題,試圖探討并提出一些讓京劇更好地“進入課堂”的教學嘗試與合理建議。
教育部實施“京劇進課堂”策略的目的主要有兩點:一是掌握基本的戲曲知識,感受京劇經典唱段的藝術特點和情感內涵;二是讓學生走近京劇藝術,體會中國文化精粹的獨特魅力,繼而進行保護和傳承。但通過對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發現,效果差強人意。以筆者任教的學校為例,該校為上海市一所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學生普遍具備一定的藝術水準和良好的綜合素養。但通過問卷調查和一對一訪談卻發現,一方面,學生對京劇知之甚少,只有22.7%的學生能說出四大行當——生、旦、凈、丑,60.9%的學生能夠說出1-2部代表性的京劇劇目。另一方面,學生對于學習京劇的興趣普遍不高,89.6%的學生覺得京劇藝術較為枯燥無味,并不感興趣。這樣的結果,一方面反映出作為我國傳統文化重要代表的京劇,有著深厚底蘊和豐富內涵的傳統藝術,缺少與當代青少年交流的途徑和媒介;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反映出“京劇進課堂”并沒有很好地達其初衷,沒有實現激發和培養青少年學習京劇的興趣和對于其自身京劇天賦挖掘的目的。
在這樣的背景和現狀下,如何改變高中京劇藝術教學的思路,優化并創新教學策略,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京劇的興趣,更有成效地開展京劇藝術的普及教學,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也是一項極具重要意義的嘗試。
(一)學生對于京劇藝術的學習興趣不足
就京劇本身而言,其念白艱澀難懂,特別是念白中的韻白和方言,很多吐字、發音和標準普通話相去甚遠,學生無法長時間專注其中。同時,京劇唱腔韻味濃、難度大,有較多一字多音的現象,一唱三嘆,難以模仿和學唱;就學生而言,他們受流行音樂影響至深,加之生活節奏的變快和新興事物的沖擊,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和時間愈發減少,并不能深入走近傳統文化去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因此,作為一名高中藝術教師,選擇恰如其分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在有限的教學課時中盡可能地讓學生領略京劇的獨特魅力,為他們打開探索京劇博大精深藝術內涵的門徑,激起他們學習京劇的興趣,就顯得的尤為關鍵。
(二)教師的戲曲知識儲備普遍匱乏
俗話說“良師出高徒”。當教師擁有了“一桶水”,才能更有成效地給予學生“一滴水”,這就需要教師熟知京劇教學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戲曲藝術功底。不僅要會演唱一些經典唱段,而且要能夠唱得專業,演得傳神。但一般來講,高中藝術教師大多是以音樂和美術的專業背景出身,特別是青年教師,接觸到的西方音樂熏陶較多,因此戲曲藝術對于藝術教師自身來說也是一個比較陌生的領域,這方面的專業素養普遍不高。要想使“京劇進課堂”達到更好的效果,就要求教師首先要不斷完善自我,擴大知識儲備,提升藝術素養,做到“教學相長”,一邊教一邊學,不斷培養自身對京劇藝術的興趣與熱愛,甚至是利用課余時間拜師學藝,并用自身對京劇藝術的熱情感染學生。
(三)京劇藝術課堂教學的形式與內容過于單一
由于教師本身對于京劇藝術的知識儲備不足,因此在教學中通常用網絡資源或是碟片錄像為教學媒介以取代親身范唱與深入講解,流于形式地帶領學生進行模仿和鑒賞。導致學生不能直觀地、近距離地感受京劇文化的精髓。同時,教學內容往往僅從音樂的角度出發,以片段的模仿、學唱為主,學生缺乏對劇情的把握和對人物的理解。加之亦張亦弛的唱腔、變化莫測的節奏,讓學生對于京劇的學習望而生畏。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多元化的藝術視角,借助更為豐富的教學手段,盡力呈現給學生豐滿而精彩的課堂教學。
(一)注重課堂導入部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致
課程新授前的導入環節雖然只有短短的3-5分鐘,卻也是不容小覷、出奇制勝的關鍵。學生對戲曲藝術望而卻步、提不起精神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普遍認為戲曲音樂早已“過時”。針對這一問題,我們不妨以學生們耳熟能詳的、融合了京劇元素的流行音樂進行課堂的導入。如:在R&B曲風中融入了中國古典京劇名段《蘇三起解》的《susan說》(陶喆),創作靈感來源于《霸王別姬》、大量融合京劇與昆曲元素的《在梅邊》(王力宏),將中國風發揮到極致、將傳統經典和時尚潮流巧妙融合的“流行京劇音樂”《新貴妃醉酒》(李玉剛),模仿京劇花旦唱腔、大氣磅礴的中國風嘻哈歌曲《霍元甲》(周杰倫)等,諸如此類的歌曲不勝枚舉。適當的選取1~2首此類歌曲能夠快速引發學生的興致,揭開京劇“高深莫測”的神秘面紗,并告訴學生流行孕育于經典之中。當今炙手可熱的流行樂手尚在追尋經典的蹤跡,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道路上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也有必要依循他們的腳步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流行歌曲的運用,以家喻戶曉或是跌宕起伏的故事劇情作為導入也能達到不錯的效果。例如,京劇《野豬林》是根據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的片段改編而來的,也是京劇優秀保留劇目之一。在《野豬林》中,林沖誤入白虎堂、與魯智深奔赴梁山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教師帶領學生重溫熟悉的劇情,能夠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習熱情。同時,劇中人物忠義與奸佞的對比,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引發學生對真善美的思考與追尋,也是對學生進行“共情”的教育與引導,能夠達到“一箭雙雕”的美育目的。
(二)注重教師的親自示范與演繹
課堂上教師的示范與演繹能夠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較于直接播放多媒體視頻、讓學生欣賞屏幕上的京劇大家風采,不如教師親自示范。未必需要大段演唱,也許僅僅幾句話,即使唱腔不夠爐火純青,也并不影響呈現給學生一個直觀而深刻的印象。除了唱腔、念白的示范,京劇表演藝術中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也同樣重要,即“手、眼、身、步、法”的運用。不同行當、不同角色的具有代表性的手勢、眼神、身段、步法都是塑造人物形象、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一些常見的技巧,“云手”、“蘭花指”、“小碎步”等,這些肢體動作對于教師來說并不難掌握,只要結合教學內容巧妙運用、合理展示就會讓課堂增色不少。同時,在可能的情況之下,合理使用道具服飾也會讓課堂錦上添花。不必繁復精美的戲服,也許一個簡易的水袖就能夠將青衣掩面而泣抑或嬌羞嫵媚的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注重京劇中多元藝術形式的呈現與表達
京劇“逢動必舞,有聲必歌”,是融文學、音樂、舞蹈、舞美為一體的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因此教師可從多元藝術角度出發,對京劇片段進行全面剖析和講解。例如,從舞蹈的角度出發,在《野豬林》中“一路上無情棍”一段,林沖雖虎落平陽,但依然載歌載舞,連魯智深的簡單步法,都遵循嚴格的舞蹈規范,值得品味。再如,從舞美的角度而言,可對學生普遍充滿興致的、被譽為角色“心靈的畫面”的臉譜進行賞析。傳統戲曲中的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譜式和色彩用以突顯人物性格,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紅色表現赤膽忠心、紫色象征智勇剛毅、黑色彰顯忠耿正直、白色暗喻陰險奸詐等。清晰分辨臉譜的色彩對于人物的理解和對主旨的把握有著重要意義。在校內師資狀況允許的情況下,音樂教師和美術教師也可在京劇課程中進行同課異構的教學設計,帶給學生多維度、多元化的藝術體驗。
(四)注重“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
在京劇課堂上,可以嘗試開展更多的“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的實踐活動,把課堂交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熱情。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片段分擔合作。教師可承擔主要部分或難度較大部分的演唱,學生則以念白和較為容易的唱段為主,通過配合,增強學生的信心,鼓勵學生的踴躍參與。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性知識之后,教師可在課堂中適時地加入“頭腦風暴”的實踐活動,譬如讓學生結合所學,從音樂、劇情、舞美等多個角度進行經典片段的再演繹及編創活動,加深學生對于所學京劇片段的理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京劇是我國戲曲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劇種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公認的戲劇奇葩。如何使京劇藝術永葆生機、與時俱進,從而更好地進行傳承是每位藝術工作者,特別是藝術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京劇進課堂”無疑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能夠給從事高中藝術教育的廣大教師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鑒以提升教學成效,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京劇等傳統藝術的興致、喚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守護與傳承意識,使國粹京劇能夠得以延續和傳承并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1] 陳曉燕.京劇進課堂的教學探究與感悟[J].基礎教育參考,2016,10.
[2] 林綠.關于京劇走進中學音樂課堂的幾點思考[J].戲劇之家,2016, 06.
[3] 周桂英.對建構京劇教學新課堂的若干思考[J].現代交際,2015,08.
[4] 肖輝.湖南省“京劇進課堂”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 2015,02.
[5] 謝建平.中學音樂課堂京劇教學的策略研究[J].藝術教育,201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