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杰
(山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太谷山西030801)
我國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問題分析與對策思考
□任杰
(山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太谷山西030801)
在新的發展階段下,農業已經由原來量的積累向質的升級轉變,農產品品牌化建設是農村發展新常態下農業轉型的重要手段,是現代農業競爭力高低的重要指標。本文針對我國農產品品牌化建設中存在的有名無牌產品多、品牌競爭力不強、標準體系滯后等問題,在政策引導、品牌保護以及互聯網技術運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對策建議。關鍵詞: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品牌價值;“互聯網+農產品”
截止到2016年底,農產品注冊商標已達240余萬件。從總量上看,擁有品牌的農產品占同類農產品種植面積的總數不足20%,仍有巨大發展空間。通過引入現代發展要素和良好環境政策推動,品牌效應初顯成效。
一些農產品品質優勢明顯,但苦于沒有自己的品牌,市場潛能遠未得到開發。農產品品牌多為單一品類,體系化的品牌優勢沒有形成,品牌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多元化、體系化的農產品品牌很少,農產品品牌化急需向深層次發展。
小農經濟形成了小而分散、結構單一、初級農產品為主的農業生產模式,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內生動力不足。農產品的品控不過關,品相差,品牌形象受到影響。另外我國農產品的品牌營銷和推廣長期不受重視,農產品品牌認知度低。
農產品同質化,差異化價值沒有得到體現,難以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部分農產品產量過剩和需求不足的現象并存,造成了供需結構矛盾和社會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由于農產品標準體系的不完善,農產品質量難以保證。
我國的農產品商標注冊和保護意識不足,一些有很大市場潛力的農產品處于“有名無牌”的尷尬局面,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較多,市場秩序混亂,品牌濫用現象嚴重。如五常大米、陽澄湖大閘蟹、洛川蘋果……一旦出現問題,往往一損俱損。
隨著農村“三權分置”制度改革,土地流轉進程將加速,適度集約的規模化種植將成為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趨勢,規模化農業將在未來支撐農產品品牌化建設。政府要充分發揮其公共服務職能,以市場為導向,謀劃好政策和制度頂層設計,完善品牌發展規劃,探索建立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2]
農產品標準化是農產品品牌化建設的前提。要大力推進農產品標準化,與國際標準接軌。整合區域優勢農產品資源,統一標準,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采取農產品防偽保護手段,重視農產品產地保護制度。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根溯源體系,農產品產業鏈從產地到終端全程監測。
品牌價值是農產品品牌的“靈魂”,是農產品品牌化建設的高級階段。越是高端的農產品市場,就越是農產品品牌價值高低的競爭。農產品要結合當地特有的“農情”,突出農產品的自身優勢,走“品牌興農”的路線。同時加大在品牌營銷和品牌推廣方面的投資,抓住農產品品牌價值的核心,力爭在短期內實現品牌價值效應。
農產品商標是寶貴的無形資產,對農產品附加值提高有巨大的提升作用。企業和相關主體要重視商標注冊,農產品商標要突顯農產品的特色、品牌價值和企業文化。農產品商標和品牌還要防止他人濫用,以免造成品牌價值的流失。
借助互聯網技術,將農產品的生態特質、文化傳承、技術優勢等方面圖文并茂地展現出來,升發品牌內涵,深耕產品品牌,擴大品牌影響力。大力發展電商市場,推動農產品營銷和推廣的多元化發展,培育穩定的市場消費主體。
我國農業品牌化建設的發展起步雖晚,但是發展迅速,后發優勢明顯,潛能遠未得到充分的激發。農產品品牌化建設要有創新意識,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突出優勢,靈活運用農業政策以及互聯網技術等新興媒介,全力打造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強化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意識,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和品牌競爭力。隨著農產品品牌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今后我國的農業發展必將實現華麗的轉型,取得進一步的更大成就!
1004-7026(2017)20-0027-01
F323.5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0.017
任杰,山西長治人,碩士在讀,山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曾在北京從事高效農業的項目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