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柏林
(江蘇省無錫汽車工程中等專業學 江西 無錫 214000)
從數學教育角度談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幾點看法
——以某學校農村生源為例
□單柏林
(江蘇省無錫汽車工程中等專業學 江西 無錫 214000)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教育多媒體化和教育技術現代化的研究就在進行,經過了近30年的發展,隨著信息社會的技術,理論,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教育信息化正成為一種潮流,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方式和格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學校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受著各種傳統思潮及技術,理論,設備的限制而有所滯后.本文就想通過幾點思考的提出以期引起對教育信息化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實踐,正真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的革命性影響。
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理論研究
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遠遠快于教育教學技術的發展,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兩種不同的行為表現:一種表現是無限放大信息技術的作用,認為信息技術可以在教育的各個環節發揮最大的作用,做任何事情都是唯技術論,技術萬能是他們的信念;一種表現是恪守三尺講臺一支粉筆,認為信息技術的主要功能就是呈現,而呈現只是知識技能展現的最初始階段,沒有必要把信息技術當著教育技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予以使用和研究。
面對信息技術爆炸式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敏銳的感覺到信息技術對于教育現實的改變是根本的,觸及靈魂的。首先是學習方式的改變:大量的信息載體有利于受教育者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接受新知識,領悟新知識。作為受教育者的信息攝入源由原來單一的平面媒體加學校教育拓展到網絡,智能手機,電視,廣告媒體,平面媒體多源化;信息攝入時間由固定在校學習拓展到隨時隨地,碎片化攝入時間。其次是學習對象的改變:教育界一直在倡導的終身學習在信息化時代得以實現,所有的社會人都在接受社會信息的同時不同程序的接受著各種層次的教育。舉例來說,現在社會普遍關注家庭教育,為了實現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目前大多數為人父母的都在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學習,網絡培訓,信息檢索,書本學習,論壇交流。而這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難以實現的。再次是教育需求的明確化和細分:即使是在傳統的普教層面,教材編寫,教材處理和學生作業也在向著有效,創新,實用的路線進行著變革。最明顯的實例就是高考指揮棒作用,導致大數據統計在實際教育教學中大展身手。例如“極課”平臺的產生,就是基于題型篩選的大數據平臺和個人錯題頻數的大數據平臺的整合。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到這種變化,學會合理利用這種變化,站在教育的前沿研究這種變化實現教育的有效性和創新。筆者這里提出三點思考,供教育同行特別是數學教師參考。
作為教師本身就應處在不斷學習的過程當中.當前初等數學的知識體系已經非常完備,不可能再有革命性的變動。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數學知識和技能在各社會生活各領域的應用和發展有目共睹:比如金融領域,財會領域,大數據,虛擬計算,航空航天技術,宇宙探索。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要緊追這些熱點領域,能夠把這些領域的發展涉及到的數學知識有概況性了解,在日常教學中適當的講解和涉及,才會提高數學學科的生命力,讓學生更有興趣去了解和學習數學,以至于將來能夠利用數學。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教師提高資源整合的能力,通過互聯網關注和學習這些最前沿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對于數學教育中先行者的一些有益的嘗試,成功的范例,更需要通過與互聯網相關的媒體進行了解和交流,才能夠推陳出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牢牢站在數學教育的時代前沿。
說起信息技術,最基礎的概念就是電腦媒體的操作和使用。而對于教師來講,電腦、媒體(包括照相機,攝像機,投影儀,電子白板等等數字媒體設備)的使用,絕不是停留于“會用”這個階段。很可惜的是,很多教師連“會用”都做不到,遑論靈活使用信息技術教育手段。為了提高教師信息技術執行力,建議從管理者層面來講需要經常性的進行信息技術培訓,開設一些教師常用或者感興趣的技術培訓,例如常見編輯軟件培訓,常見設備使用培訓。另一方面,作為教師個體更應該有意識的培養自己使用多媒體和信息技術的能力。通過信息查詢,與人交流的方法扎實提高自己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和技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信息技術培訓結合學科特征,讓那些在實踐中有心得的教師對于如何使用多媒體設備,如何實現某些特別的教育情境進行介紹會顯得更加實用。比如數學學科的試卷編制,為什么教師不愿意使用?因為用起來既費時間效果又不好,還經常弄的試卷看著都別扭,影響學生答題效率和心情。如果有心得的教師開設講座介紹一下數學試卷編制的常見技巧和提速方法,相信對大多數數學教師都是有所裨益的。
首先要克服一個觀點,認為信息技術只是教育方法的一個補充。“科技改變生活”已經實實在在地發生在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改變教育”絕對不是一句空話。我們教育工作者不能把信息技術僅僅停留在放一段視屏,投影幾個題目,播幾段動畫上。舉幾個例子:例如在解三角形問題中,可以設計一個影子量身高的數學實踐作業。可以將學生分成幾組:第一組設定方案組,通過網絡查詢設計可行方案;第二組實踐組,根據第一組反饋的方法進行實際的測量,并將數據反饋;第三組數據處理組,將數據進行整理運算得到最終結果。所有的操作過程都可以借助智能手機完成。再例如計算能力強化。有些學校教師設計了一個APP,在服務器后臺建立計算題庫,學生在學生端進入題庫進行計算,并及時反饋正確率統計。通過周期強化,計算能力必然得到提升。只有建信信息技術可以改變教育現狀才可能積極有效的研究可行的方式方法并應用于實踐。
其次就是深入研究。信息技術融入教育實踐,改變教育現狀,絕不是憑空發生的,需要整個教育工作者群體的研究和實踐,再研究和再實踐。筆者認為各級各類示范課,展示課未必有利于信息技術融合研究。那種花個千兒八百請專業人員設計的PPT和Flash動畫本身就是教育資源浪費的體現。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技術手段需要的是合理有效和經濟的運用。所以筆者認為計算機教師和數學教師的合作研究更貼近現實。因此,數學教師中的計算機專家與計算機教師中的數學愛好者往往對于信息技術的數學教育融合可能產生更加積極有效的發展。所以作為數學教師來講,深入研究和使用各種類型的多媒體設備顯得尤為重要。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現在整體社會人都有了終身學習的需求,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更應該通過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技巧,竭盡所能的將所學服務于教育事業。因此,如何高效,創新使用信息技術更是作為數學教師研究的重點內容。
總之,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教育的發展不是以課堂教學開始的,也不會以課堂教學結束。教育教學方法手段形式的多元化,有效性將是教育發展的必然。希望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眼界放高一點,脫離班級、學校的窠臼,以人的終身發展的教育為理想,好好研究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實現學校教育的社會化延伸。
[1]熊丙章.教師信念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影響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5).
[2]葉春暉.互聯網云平臺下的高職高等數學課程改革淺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
1004-7026(2017)21-0143-02
G633.6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