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駿+施雙艷
1.探索新型育人模式,培養天文學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永定分校(以下簡稱“我?!保┮蕴煜箴^和地球科學實驗室為依托,充分利用首都豐富的科技、文化與教育等資源,積極建立與高等院校、科普場館的橫向聯系,聘請天文領域的專家對教師、學生進行知識培訓和天文講座,探索區域“跨學校、跨學段、跨部門”協同培養地球科學領域創新人才的工作體系和橫向協作體。
2.開發“神秘的宇宙”特色校本課程,促進學生多樣化發展
在開發“神秘的宇宙”校本課程過程中,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層次和能力,建設基礎性課程、過渡性課程和熏陶體驗課程,形成三級階梯式課程體系,搭建促進學生多樣化發展的平臺。
基礎性課程以觀看天文影片和科普講座為主,主要普及天文知識,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過渡性課程主要是面向在天文領域表現突出的學生開設大學先修課程,聘請天文學領域的專家,帶領學生開展天文觀測、望遠鏡組裝等活動,在研究與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與綜合思維。天文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北京天文館、認四季星空等熏陶體驗類活動,創造科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感受更多科學的魅力。
“神秘的宇宙”校本課程是一種開放性的教學活動,活動的主題、形式和目的是多元化的。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淡化知識目標,注重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都能自主地發展。
3.組建天文社團,讓校園充滿活力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普及天文知識,培養學生的耐心細致、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我校在高一、高二年級選拔了10名真正熱愛天文的學生組建了天文社團,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舞臺。在天文科普宣傳過程中鼓勵社團成員自己設計天文小報,制作天文展板和幻燈片,開展各種天文科普宣傳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精神。
天文社團除了天文觀測,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各種微課題研究活動,如月相的觀測與繪制、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測量與計算、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研究等。
4.“神秘的宇宙”校本課程的實施效果
“神秘的宇宙”校本課程以其獨特的教學風格和靈活的實施方式,貼近學生生活,受到學生的喜愛。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念、行為習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個性得到了發展,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王 琴.天文軟件在地理課內課外的應用策略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24).
[2]張文昭,張燕平,鄧凱瑩,等.天文實踐教學數字資源庫建設[J].大學物理,2013(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