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得晶
一、營造充滿心理安全感的數學課堂氛圍
1.教師要樹立和藹可親的形象
和藹的教師對學生具有一種天生的吸引力。當學生從心底里喜歡某一位教師時,在課堂上便會產生師生間的“零距離感”,進而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樹立學生喜愛的和藹形象。
2.鼓勵學生表達
數學,需要學生的積極思考。而思考是內隱性的活動,語言表達則可以幫助小學生將內隱性的活動外化。一般而言,年級越高,數學課上積極發言的學生越少,課堂氣氛也越沉悶。因此,數學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見,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
3.教師要學會傾聽并能包容學生的錯誤答案
數學課上,學生能夠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表明其參與度高,形成了積極的課堂氛圍。但是有的學生可能表達不清晰。這時,教師需要學會傾聽,同時要以包容的心態對待學生的錯誤答案,不嘲弄,不打擊,循循善誘,啟迪學生智慧的發展。
二、建立民主平等、心理相容的人際關系
1.讓學生體會教師的用心
小學高年級數學中所體現的數學思想越來越豐富,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正在發展,且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具體形象思維。因此,要上好一堂數學課,往往需要教師精心準備道具,精心設置問題情境,精選例題。每一個直觀道具,都起到了搭建學生新舊知識的橋梁的作用,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只要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用心,便能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2.師生共同參與數學活動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小組成員通過合作,可以加強交流,拉近心靈的距離,也更利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建構知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師生共同參與數學活動,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形成心理相容的人際關系。
三、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數學學習心態
1.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激發數學學習興趣,守護學生的好奇心
在數學課上,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的思考。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逐步提高要求,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數學的學習,是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隨著數學知識難度的加深,學生將要面對的困難也會增多。每個學生都是積極上進的,但是困難的增多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他們的積極性。數學教師應該結合具體情況,對學生逐步提出要求,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喜悅中,增強進取心。
3.疏通學生心理,教他們正確看待數學學習中的失敗,培養學生的平常心
在數學學習中,遇到難題解決不了、考試失利等現象都時有發生,學生或許會產生挫敗感。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結合學生個體的具體情況,疏通學生心理,引導學生采取正確的歸因方式,教學生在肯定自己的努力的同時正確看待失敗,樹立平常心,更好地為將來數學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做好心理準備。
綜上所述,筆者通過對小學高段數學課堂的觀察以及對小學數學教師和小學生的訪談,提出上述優化策略,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小學高段數學課堂心理環境的優化。
參考文獻:
[1]高增壽,王進才.論小學課堂心理環境的優化[J].教育教學論壇,2012(23).
[2]施 健.改善課堂心理環境 促進學生心理健康[J].科技資訊,2007(13).
[3]邵松齡.心理需求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