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拾元
一、英漢典故的相似之處
1.來源種類多樣化
(1)來源于文學作品。文學是典故的寶庫,許多典故來自文學。講英語的人常常引用莎士比亞作品里的典故,例如,“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對此一竅不通),“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 ”(好看的東西不一定都有用)等。漢語中常說某人是豬八戒,意思是他很像《西游記》里那個魯莽粗疏、追求享樂的豬八戒;還有“三顧茅廬”出自《三國演義》,“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出自《紅樓夢》等。
(2)來源于神話和傳說。整個西方文學和藝術都深受希臘和羅馬神話的影響。如“A Herculean task” 指需要巨大的體力或智力才能完成的任務;漢語典故“過著牛郎織女的生活”“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均來自民間傳說。
(3)源于宗教信仰。許多英語典故來自基督教《圣經》中的人物或事件,例如“a messiah”(彌賽亞,指被壓迫人民的解放者)來自《圣經·舊約全書》;有些漢語典故如“臨時抱佛腳”來自佛教。
(4)源于體育或文娛活動。有些典故來自體育或文娛項目,如英語典故“to not get to first base”(沒有取得初步成就)來自美國流行的棒球;漢語典故“馬后炮”“ 舍車馬,保將帥”與中國象棋有關。
2.結構固定且內涵深刻
英漢典故的結構是約定俗成的,不能隨意更改。而且典故意義不能靠單個的字或詞來確定,它是整體的,內涵精深,耐人尋味。如“Black Friday”不是字面上的“黑色星期五”,而是“極為不順利的日子”;“胸有成竹”也不是胸部長出竹子來,而是表示事前有充分而全面的考慮。
3.喻體選取相似
英漢典故中都有以人設喻的,如英語典故“Hamlet ”指復仇者或充滿矛盾的人;漢語典故“諸葛亮”指足智多謀的人。以事物設喻的,如英語典故“kick the bucket”表示“一命嗚呼”的意思;漢語典故“滄海一粟”則表示微不足道之意。以地名設喻的,如英語典故“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指的是“徒勞無益”的意思;而漢語里的“垓下之圍”表示“英雄的窮途末路”之意。
二、英漢典故的差異
1. 結構形式上的差異
英語典故的結構非常靈活,構成的字數不固定,有長有短,短則一字,長則一整句。如“Ark”(避難所)、“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矢志不移,定能成功)等。相反,中文典故的結構相對固定,多數為四字結構,只有極少數字數較多或以句子形式出現。如“掩耳盜鈴”“ 鄭人買履”“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等。
2.宗教信仰上的差異
眾所周知,東西方的宗教信仰有很大差異。在西方,絕大多數人信奉基督教。《圣經》不僅是宣傳教義的經典,而且也是影響人們生活的重要著作。人們在作品或講話中常常引用《圣經》里的典故。如“the gift of god”(上帝的禮物)比喻聰明或才智,“death in the pot”指暗藏的危險等。佛教是中國信徒較多的宗教,有許多漢語典故來自佛經。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比喻罪惡雖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大徹大悟”形容徹底領悟等。
3.地理環境上的差異
英國本土四面臨海,歷史上其航海業聞明于世。英語里有許多典故與海水有關。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 表示“揮金如土”的意思。我國地處亞洲大陸,千百年來人們主要從事農業,因此產生了許多與農耕、土地有關的典故,如“拔苗助長”“滄海桑田”等。
三、小結
總之,英漢典故作為人類共同的語言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中英民族在歷史、傳統、宗教信仰、地理環境等方面的不同,英漢典故之間存在極大的差異。因此在日常的書面或口頭交流中,英語學習者對英語典故切忌望文生義,一定要理解其文化背景,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順利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林 瑜.英漢典故性成語的對比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12(9):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