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麗+唐千友
一、翻譯與文化傳播
語言翻譯的功能是符號轉換,就是把一種語言符號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符號,在語際交流中發揮著橋梁作用。翻譯者必然要與不同的語言打交道,也就不能不與其各自所屬的文化相溝通。
翻譯過程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結果是獲得原語的意義及其承載的文化信息,它以熟悉原語的結構規則和使用規則為前提,因而不能脫離原語的社會文化因素[1]。因此,翻譯既是語言的傳播,又是文化的交融。清華大學羅選民教授從文化傳播的角度論述了翻譯的重要性,認為翻譯與文化傳播是相互包容和并存的關系[2]。正如北京大學許淵沖教授所說,無論是把外國的先進文化吸收到本國來,或是把本國的先進文化宣揚到外國去,都不能沒有翻譯,翻譯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醫典籍的日譯屬于翻譯范疇,因此,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素問》的漢日翻譯與中醫文化的傳播也具有密切關系。
二、《素問》日譯現狀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由于種種原因,中醫翻譯并未引起各方足夠的重視和關注。20世紀上半葉,中醫事業才得到國外學者的熱切關注,中醫藥古籍翻譯以《黃帝內經》為主要研究對象,進入全方位多層次的研究階段,由國內外學者參與的《黃帝內經》英譯本達12種之多。與中醫英譯取得斐然成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甚至沒有學者對《黃帝內經》的日譯進行研究。筆者以“黃帝內經翻譯”為關鍵詞在中國擁有最大藏書量的中國國家圖書館進行網上檢索,共得出約100條檢索結果,遺憾的是這100條檢索結果全部為英譯的相關文獻,并無日譯的相關文獻,基于《黃帝內經》日譯本研究的文獻也是一片空白。作為我國小語種中最大的語種——日語,擁有除英語外最大的外語學習人數,國內卻沒有人對負載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典籍做出過相關日譯研究,因此,以《素問》為代表的中醫典籍漢日翻譯研究迫在眉睫,需要廣大的日語工作者和學習者共同關注和努力。
為研究日本國內的中醫典籍日譯情況,筆者通過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以“黃帝內經”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有885條相關檢索結果,與《素問》相關的檢索結果是419條,其中僅2000年~2016年就有22條相關檢索結果,從中可以看出,目前,中醫典籍的日譯得到日本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中醫典籍的日譯主要是在日本進行的。筆者從中選取由專攻中國思想史和科學史的日本文學博士石田秀実(以下簡稱“石田”)監譯的《黃帝內経素問》和具有醫學背景的小曾戶丈夫(以下簡稱“小曾戶”)編著的《素問新釈》兩個日譯版本作為例證,分析其取材出處。
三、文化傳播視角下《素問》日譯實例分析
修辭手法的使用在中醫語言中十分普遍。湯思敏就曾指出隱喻是中醫語言非常普遍的現象,中醫語言的病因、病癥、用藥等術語中存在許多隱喻[3]。李照國也針對中醫語言特性,分別從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對比、比擬等十個方面進行過詳細研究,并以大量實例進行分析比較,內容翔實[4]。
此外,中醫典籍一般涉及中國傳統哲學、心理學、地理學等方面內容,文化色彩濃厚。如果中醫文化得不到日本文化的認同,那么日本社會與民眾就難以接受中醫理念,因此,在日譯中必須對其醫學價值和人文色彩給予同等程度的重視[5]。這就要求我們在日譯時不僅對語言進行轉換,還要把中醫蘊涵的中國文化內涵表達出來?!端貑枴分械娜宋奈幕蛩鼐统蔀槿兆g的重點與難點之一。下面筆者從語言修辭和文化補償兩個方面分別選取譯例,就石田譯本和小曾戶譯本對中醫文化知識的詮釋進行具體分析。
(1)重視修辭手法,傳遞文化內涵 。醫古文中有些中醫術語獨具特色,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而且經常使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手法,在日語中難以找到對應詞,則會對翻譯造成一定的影響。
例1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靈蘭秘典論篇》)
石田譯:心は君主に例えられ、精神·意識·思惟活動などは、みんなこれから出るのです。
小曾戶譯:心は、君主の官でありまして、君主に匹敵する機関でございますから、人間の生命を運営する精神活動の根本を受け持つ所であります。
其意為“心就像是君王一樣的器官,神明源于心臟” ?,F代常說的“器官”一詞即來源于此句中的“官”,其本指心、肺、肝等臟器十二官,其中心為君主之官,相當于封建社會權力至高無上的皇上。這一句是運用隱喻修辭的典型,把心臟比喻成國王,寓意其強大和統領性,使語義更加形象化、具體化[6]。石田在翻譯時直接把隱喻變明喻,并以“例えられ”來表示。小曾戶對隱喻的翻譯則比較抽象化,以“君主に匹敵する機関”即“相當于君主地位的一個存在”來表達“心”的重要作用,雖然沒有明確把隱喻翻譯出來,但意思表達尚可,只從忠于原文這一點來說,石田的翻譯更接近原文所表達的意思。
例2 :陽化氣,陰成形。(《陰陽應象大論篇》)
石田譯:陽は変化発生させることができ、陰は形體を形作ることができる。
小曾戶譯:陽は物の気の働きとなり、陰は物の姿を形作る。
陽化生力量,陰構成形體,這是一個對偶句,由于對偶是漢語中特有的修辭手法,日語中沒有與之完全相對應的修辭手法,因此在日譯對偶句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必要時可以舍棄漢語的對偶形式。石田和小曾戶的日譯可以說都體現了這一點。
(2)適度文化補償,促進文化傳播。中醫源于東方文明,對于很少接觸中醫的日語讀者而言,中醫本身就是新事物,日語讀者頭腦中沒有相應的文化圖式儲存,且中醫語言本身比較含蓄,具有抽象性與模糊性、文學性與人文性的特點,翻譯過程中容易出現文化缺省現象,使日語讀者更難以理解[7]。如果單純進行音譯或直譯,不僅難以準確表達中醫語言的獨特含義,還會導致誤解。因此中醫翻譯不僅僅是語言層面的翻譯,更重要的是對文化內涵的翻譯。
例3: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金匱真言論篇》)
石田譯:自然界の気候には、八風の異常があり、人體の経脈には、五風の病変があるとは、どういうことであろうか。
小曾戶譯: 天に八風があり、経に五風がある、ということを聞いているが、どんなことかな。
日語國語辭典《大辭泉》對“天”的解釋是:①地上を覆って高く広がる無限の空間。即漢語中說的“天空”的意思。②天地·萬物の支配者。また、天地·萬物を支配する理法。相當于漢語中常說的“天理”“天道”。對比石田和小曾戶的翻譯,石田對“天”加以推敲,將其譯為“自然界の気候”,而小曾戶直接譯為“天”。很顯然,石田對其進行了文化補充,更易于日語讀者消化;小曾戶的翻譯則稍顯生硬,令讀者難以理解。同樣,石田對“八風”“經”“五風”都進行了適度的文化補償,易于日語讀者接受的同時也傳播了中醫文化。
例4 :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六節藏象論篇》)
石田譯:天體の運行は、六個の甲子の日で一年となり、人と地は、九州と九竅が基準となり、これに配當すると、人にもまた三百六十五節があって、天地に相い応じている。
小曾戶譯:天は、六六の節を以て一年をなし、地は九九の會を以てなっている。計算してみると、人にも三百六十五の輪穴があって、天地の數に応じている。
中醫典籍的一個語言特點就是高度凝練,中醫理論的抽象性和中醫語言的高度概括性是相符的,正因如此,中醫典籍讓人覺得晦澀深奧,在進行日譯時更要研究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傲痹谶@里指古代以天干配地支計日,六十日稱為一個甲子,“六六”即指六個甲子?!熬啪拧?,在地指九野、九州,在人指九竅、九臟等?!肮潯敝鸽蜓?,是人體氣血交會出入的地方。天體的運行以六個甲子日為一年,人與地以九竅、九州為準度,與之配合,而人又有365節,相應于天地,正所謂天、地、人相配合??梢钥闯觯@一句是在描述中醫“天人相應”的主張。在翻譯“六六”“九九”“三百六十五”這些富含中國文化內涵的數字時,石田對其進行了延伸補充,中國文化得以體現;但是稍顯遺憾的是,石田沒有對中國的“甲子”進行文化補充。筆者認為,譯者在其翻譯“六個の甲子”后加入“(中國の伝統的計日法)”比較好,這樣就對文句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全部進行了文化補償。反觀小曾戶的日譯,原封不動地直接沿用這幾個數字,顯得機械生硬,會使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日語讀者產生理解上的困難。
兩個日譯本中,具有醫學背景的小曾戶更多地重視醫學知識的翻譯,突出了《素問》的醫學價值;而專攻中國思想史、科學史的石田則更傾向于文化方面的傳播,兩者各有千秋。但石田的譯本對中醫理論及文化的翻譯更形象具體,理解起來比較方便。
中醫雖然是一門科學,但卻帶有濃厚的文化特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不單純是語言的轉換,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傳播。中醫典籍的翻譯是將中醫文化向世界傳播的重要紐帶。翻譯中醫典籍時,需要重視源語中富含文化意義的修辭手段的使用,并充分進行文化補充,將中醫的文化內涵完整真實地表達出來,為中醫文化傳播創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麻爭旗.翻譯與跨文化傳播[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6):52-56.
[2]羅選民.文化傳播與翻譯研究[J].中國外語,2008,5(4):91-94.
[3]湯思敏.關聯翻譯理論指導下的中醫隱喻翻譯[J].嘉應學院學報,2010,28(3):76-78.
[4]王雨艷,張 斌.中醫藥文化翻譯十年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2):467-469.
[5]張 璇,施蘊中.《黃帝內經》常用文化負載詞英譯[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0):941-944.
[7]范春祥.隱喻視角下中醫典籍語言特點及其翻譯研究[J]. 時珍國醫國藥,2012,23(11):2875-2876.
[8]肖 平.中醫典籍翻譯的缺省與補償[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4):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