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少斐+杜娟+陳鵬程+魏偉+王君
一、“90 后”大學生感恩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部分學生把父母的辛勤培育、傾情付出視作他們理所應得的,對父母缺乏起碼的體恤和尊重,漠視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部分學生不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 對師長的教誨不僅不心存感恩,反而心存抵觸以及怨恨情緒,漠視師長的教誨之恩。
部分學生在校獲得獎助學金,他們在享受榮譽和資助的同時肆意揮霍,甚至惡意拖欠助學貸款;有的學生浪費糧食、亂扔垃圾污染環(huán)境;有的學生浪費自然資源、虐待動物;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利己主義明顯;他們不關注社會熱點和國家大事,缺乏社會責任……他們一味索取卻不知恩、不識恩、不報恩、不施恩,漠視社會、自然、他人賦予之恩。
二、“90后”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會價值觀的日益多元化沖擊了感恩教育
經(jīng)濟全球化、網(wǎng)絡信息化在帶來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導致了社會價值觀的日益多元化。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西方思潮的沖擊以及市場經(jīng)濟的負面影響,利益以及價值的多元化逐漸影響了“90后”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以及我國傳統(tǒng)美德的繼承與發(fā)揚。孝敬父母、尊師重道、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等傳統(tǒng)美德逐漸被遺忘,部分“90后”大學生以個人為中心,急功近利,缺乏社會責任感。為了促銷盈利,很多商家店鋪大肆宣傳西方“感恩節(jié)”,大家在慶祝“感恩節(jié)”時卻忘記在“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向父母、師長送去問候和祝福。此外,隨著網(wǎng)絡信息化的全面覆蓋,“大學生裸貸”“扶跌倒老人反被訛”等惡性事件撲面而來,強烈沖擊著“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未形成一個良好的感恩氛圍,不利于感恩教育的良性發(fā)展。
2.家庭教育的錯位和缺失弱化了感恩教育
“90后”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想盡一切辦法為其創(chuàng)造優(yōu)越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不讓他們知道生活的艱辛。然而,父母一味付出不求回報的溺愛讓孩子變得過于依賴父母,缺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分享與合作;自私自利,不懂得付出與感恩。
部分家長在對孩子的培養(yǎng)上“重智育、輕德育”,過分關注成績的提高、特長的培養(yǎng),忽視了德行尤其是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和教育,導致部分孩子智商高、情商低。總之,家庭教育的錯位和缺失嚴重影響了“90”后大學生感恩意識的有效形成。
3.學校教育的功利化和簡單化影響了感恩教育
高校教育功利化和簡單化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關注學生的升學率和就業(yè)率,注重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卻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形式單一,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內(nèi)容枯燥,不符合時代特點,脫離生活,缺乏現(xiàn)實性,不能引起“90后”大學生的共鳴。第三,感恩教育實踐活動拘泥于形式,缺乏長效性。
除此之外,高校感恩教育考核體系不完善,導致部分教師只注重感恩教育的理論成果而忽視了感恩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亦使得部分學生在參與感恩教育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時存在急功近利或應付心理。這些都不利于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與外化。
三、加強“90后”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
根據(jù)對“90后”大學生感恩及感恩教育現(xiàn)狀的深入分析與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社會、家庭、學校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構(gòu)建“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感恩教育體系勢在必行。只有不斷拓寬教育渠道,大力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夠確保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
1.整合感恩教育資源,營造濃厚的感恩氛圍
(1)營造社會感恩新風尚,弘揚社會感恩正能量。政府應創(chuàng)新感恩教育的載體,充分利用新媒體輿論功能強、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吸引力強等特點,營造感恩氛圍,宣傳感恩理念,拓寬感恩教育傳播途徑。例如,“回家”公益廣告,引導人們感恩父母,關注空巢老人,實現(xiàn)感恩教育生活化,增強對“90后”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吸引力,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感恩教育方面起到深入人心、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作用。
政府應發(fā)掘典型的感恩人物和事例,尤其是能引起同齡人共鳴的“90后”先進事跡,樹立感恩道德榜樣與行為模范,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營造積極健康的感恩氛圍。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評選與宣傳,對激發(fā)“90后”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培養(yǎng)其感恩習慣、堅定其感恩信念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2)重視家庭教育熏陶,發(fā)揮家庭支撐作用。在感恩教育中,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是第一位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應身體力行,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和人格魅力,為孩子樹立榜樣,引導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和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夫妻和睦、孝敬父母、與人友善、大方豁達、知恩圖報等父母的行為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讓孩子在“潤物細無聲”的環(huán)境里學會感恩,學會尊師重道,學會團結(jié)友愛……而與此同時,“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已經(jīng)難以滿足孩子需求。在信息化、網(wǎng)絡化的時代,“90后”的父母應與時俱進,教育方式應該與孩子的性格相結(jié)合,找到孩子感興趣的、容易引起其共鳴的話題進行交流和探討,變教育為溝通,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教育效果。另外,父母應改變“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思想,加強德育方面的培養(yǎng)和精神層面的教育,只有擁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成為一個好孩子。總之,上好家庭感恩教育第一課意義重大。
2.深化感恩教育評價,完善制度政策體系
(1)社會層面。完善法律法規(guī)制度建設,確保感恩教育的成效。近幾年,挪用資助等專項資金、做了好事還被受助人誣陷或敲詐的事件屢見報端,這不利于我國精神文明的建設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對于通過不當行為牟利的,應立法嚴處,從法律上制裁不法行為;用輿論壓力來譴責不良行為。通過立法和輿論宣傳,消除公民做好人好事時的擔憂,堅定信念,凈化社會環(huán)境,弘揚正能量。此外,設立專項資金,鼓勵好人好事,加大宣傳表彰和獎勵力度,做到精神獎勵與物質(zhì)獎勵相結(jié)合。
(2)學校層面。完善教育教學考核體系,確保感恩教育的質(zhì)量。“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程,但該課程具有時間短暫、形式枯燥、考核單一的缺點。要知道,該課程分數(shù)并不能直接說明和決定學生德育素質(zhì),也不能看到高校德育的成效。因缺乏有效的感恩教育體系和考核評價指標,高校感恩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在開展系統(tǒng)、規(guī)范的感恩理論學習的同時,應組織開展分級、分類、多樣的感恩教育實踐活動,并建立系統(tǒng)的、科學的、合理的感恩評價和考核體系。學校可要求學生每個學期都開展感恩實踐活動,形成長效機制;活動結(jié)束后提交心得體會、照片、視頻等材料,重視過程性評價;對參與的實踐活動進行量化,記錄在檔,作為學生評獎評優(yōu)、就業(yè)推薦等的重要材料。
3.堅持高校感恩教育主陣地,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實效性
(1)融合校園文化,構(gòu)建感恩情境。校園文化在構(gòu)建感恩情境、提高德育實效性方面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校園文化的建設應緊緊圍繞繼承傳統(tǒng)文化、與時俱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開展。學校可利用網(wǎng)絡、微博、微信、廣播、宣傳欄等校園媒體以及校園人文景觀宣傳先進典型,發(fā)揮榜樣的力量。此外,可通過開展主題活動、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構(gòu)建感恩情境,激發(fā)學生感恩意識。
(2)開展主題教育,明確感恩意義。 在對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應該創(chuàng)造一些學生能自由表達自己情感的機會。在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教師節(jié)、國慶節(jié)、感恩節(jié)等傳統(tǒng)的中西節(jié)日來臨之際,組織開展主題班會、團日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鼓勵學生通過書信、攝影、朗誦、演講等形式,表達對父母、師長、朋友、社會以及自然的感恩之情,將感恩大聲“說”出來。
(3)積極踐行感恩,培養(yǎng)感恩意識。社會實踐是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素質(zhì)、提升大學生德育水平的重要途徑,它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感恩教育變得生動活潑、富有生命力與活力。當然,社會實踐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如“三支一扶”、社區(qū)服務、關愛留守兒童、關懷空巢老人等。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把感恩從知恩、識恩的認知層面上升到報恩的實踐層面,把感恩意識轉(zhuǎn)化成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實際行動。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能切身體會到奉獻的快樂,這種體驗式、參與式的教育活動比說教更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實效性。
總之,感恩教育不是理論上的說教、形式上的宣傳、道德上的約束,社會、家庭以及學校三者應有機結(jié)合,與時俱進,多途徑、全方位地開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萬 敏.“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S1).
[2]陳軍蓮.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意義及途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1):47-49.
[3]龔宇平.“90后”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及培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29).
[4]姚 利,廖 穎.高校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方法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9(16):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