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21世紀以來,國內學者對大學生信仰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尤其是在大學生信仰現狀、成因及對策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繼續研究該問題奠定了基礎。但現有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瓶頸,這就需要對現有研究進行梳理,凝聚問題意識,發掘新的學術生長點,以便深入研究大學生信仰教育。
一、關于大學生信仰現狀的分析
對一個問題進行研究,必須首先回答這個問題是什么、怎么樣。國內關于大學生信仰教育的研究大多也著力于揭示和說明大學生信仰教育的現狀。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訪談、問卷、樣本分析等多種實證研究方法并借助了計算機的數據方法。通過歸納,國內學術界在肯定大學生群體的主流在信仰上是積極的同時,也程度不一地揭示出了大學生信仰教育中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認為大學生信仰出現多元化的趨勢。陳軼就指出,相比20世紀的大學生來說,21世紀的大學生思想變動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信仰的對象由原來普遍一致的馬克思主義變為多元,小部分人群信仰宗教或崇尚物質。二是認為大學生群體中信仰宗教現象開始顯現,“宗教熱”在一些高校甚至較為公開。有學者就指出,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激發了個人自由度的同時也給個體帶來諸多的不確定性,再加之科普教育實效性不夠,不少大學生轉向崇拜宗教,甚至走向迷信。三是認為大學生信仰的功利化明顯。四是認為大學生群體中信仰失落現象突出。當代大學生在自我選擇增強的同時,也面臨著無法確立自我信仰的問題。有學者指出“無聊”“空虛”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當代中國一部分大學生精神狀態的寫照,在價值觀重塑的過程中,面對紛繁復雜的人生和生活現象,部分大學生缺乏堅定的立場和科學的認識方法,致使當前一些高校學生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由上可知,在分析和認識當代大學生信仰現狀的時候,既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不能因為部分大學生存在某些信仰問題而對整個大學生群體進行否定;同時又要直面現實,清醒地看到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各種信仰問題。
二、關于大學生信仰問題的成因分析
知其然必須知其所以然。要深刻認識和把握問題,就需要對問題和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國內學術界在揭示當代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問題之時,也著力對問題的成因進行了探究。國內學術界關于大學生信仰問題的成因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觀點:一是認為轉型時期社會環境導致了大學生信仰問題的出現。有學者指出我國在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前現代轉向現代的過程中,各方面的體制和機制都在重構和定型的狀態之中,矛盾突出,風險疊加,這種狀態下人最容易產生價值觀上的偏差。再加之大學生群體又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從個人成長來看,大學生的人生信仰正在形成的過程中,外部不確定因素極易引起其信仰的偏移。二是認為網絡媒體的發達和便捷是大學生信仰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有學者認為網絡交互時代的到來,使一些錯誤的思想很容易散布出去,影響大學生群體。三是認為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不強是導致大學生信仰問題頻現的主要原因。四是認為大學生自身素質和精神狀態在大學生信仰選擇方面具有直接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大學生的科學素養直接影響著其對封建迷信的“免疫力”,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追求。
三、關于大學生信仰教育對策的研究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承擔者,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對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關注,對大學生群體中信仰問題的分析,都是為了找到進一步優化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對策與路徑。
國內學術界從各方面對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信仰教育提出了思路和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加強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實踐教學。有學者強調,脫離實際的信仰教育是空談,沒有遵循“懂、信、行”這一原理,要破解大學生信仰虛無或是馬克思主義信仰不牢靠的主要方法就是開展實踐教學,寓教于行,這樣他們才會認同和接受,最終形成堅定的信念和信仰。二是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把思想教育與理論教育結合起來。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信仰生成的主渠道,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能夠成功,可以廓清大學生對意識形態領域重大問題的錯誤認識,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信仰。三是確立信仰教育的個體性和社會性相結合的方法。有研究者認為,大學生信仰問題有著內容上的邏輯結構,這就是人生信仰與社會理想信仰之分,以前之所以在信仰教育上效果不佳,就在于我們將二者混為一談。改進大學生信仰教育就需要區分大學生信仰的內容邏輯,針對不同的信仰,提出相對應的方法。四是要科學區分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有學者指出,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推進要明確工作的難點和重點,集中力量對一類難點和重點問題進行攻堅。綜上所述,學者們就如何解決大學生信仰問題從多方面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這些對策也是繼續研究的有益參考。
四、關于大學生信仰教育研究的幾點思考
國內學者對大學生信仰問題的研究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這些研究的主題相當集中,主要集中在大學生信仰的現狀、成因以及對策等方面的研究,這些都是后者繼續研究的有益借鑒。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譬如研究內容相似度高,主要圍繞著信仰現狀、成因和教育對策,而且許多論文都在重復概論,他們的觀點有不少相似之處,導致大學生信仰問題的研究沒有實質上的突破和創新。
首先,要加強關于國外思潮對大學生信仰教育影響的研究。在全球化和互聯網暢達的影響下,西方的思潮很容易影響中國人的思想,再加之轉型時期改革進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貧富收益擴大問題、環境問題、失業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等,使得一部分人對社會主義失去信心,他們開始把目光投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其生活方式和信仰取向也開始影響著一部分人,因此西方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逐漸在中國“熱”起來。一些不懷好意的西方國家甚至借助宗教對中國進行滲透,其中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成為他們重點滲透的對象。當前形勢下大學生信仰問題中的重點問題是一些大學生誤把宗教當成唯一信仰而無視哲學信仰,特別是無視科學信仰在人類信仰與心靈世界中日益重要的地位與現實狀況。
其次,加強對大學生信仰問題成因的理論分析。現有研究在分析大學生信仰問題成因之時,注重現象和實例的羅列,而忽視對現有原因的邏輯分析,缺少理論框架。其實,對大學生信仰問題的成因的剖析可以概括為兩點: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從外部因素來看,主要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信仰危機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從根本上說是由生產方式的變革引起的。從內部因素來看,造成大學生信仰迷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校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不夠,未能及時把握其心理需要及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課程沒有及時發揮應有作用。當前的大學校園生活對大學生來說存在著各種劇烈的競爭,大學生不再是單純的學習主體,反而要面臨各類競爭。比如,學業考試、評優評先、雅思考研、就業工作等方面無一不充滿競爭。這就導致大學生面對著來自學習上、生活上、經濟上、情感上以及家庭方面等種種壓力,就難免會在心理上產生困擾,時常會受到孤獨、挫敗、失落、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影響。而宗教的出現正恰恰迎合了大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這也是一些大學生誤地把宗教當成信仰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次,目前國內研究缺乏比較視野,需要擴展研究的國際視野。雖然我國和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在所堅持的價值觀和信仰方面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仍存在值得彼此借鑒的地方。因此,筆者認為國內學者應該加強對國外大學生信仰問題的研究,通過類比分析得出經驗啟示,一方面可以了解信仰教育研究的前沿,擴充大學生信仰教育學術空間;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提升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最后,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信仰教育的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五千年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傳統與時代發展的先進文化相結合而形成的結晶,是維系社會和諧與進步的基石,是我們的興國之魂,更是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核心內容和基本要求。大學生信仰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大學生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群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內化于心。今后強化大學生信仰教育對策研究,不能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基本主軸,一系列的具體舉措和方案都要圍繞這個中心內容來開展,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深化研究。當前有關大學生信仰教育對策研究要么過于務虛,成為完全的理論原則;要么過于務實,成為解決某個學校具體問題的對策咨詢。繼續加強大學生信仰教育需要避免這兩方面的問題,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角度認識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內涵及其外延,找尋大學生信仰教育的路徑和對策。
參考文獻:
[1]陳 軼.略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大學生信仰教育[J].麗水學院學報,2009(1).
[2]干承武.科學、信仰與大學生的信仰教育[J].教育學術月刊,2010(6).
[3]劉 娜.關于青年大學生信仰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學與研究,2009(11).
[4]崔翠利,余玉花.信仰與大學生的精神發展——兼論大學生信仰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
[5]孟天財,朱丹丹.風險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的信仰危機[J].江蘇社會科學,2008(S1).
[6]鐘文淵.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促進青年大學生社會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5).
[7]黃國琴.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幾點思考[J].鄂州大學學報,2010(3).
[8]唐 倩,陳燕鋒.論當代大學生的信仰教育[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9]顏吾佴,荊學民.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方法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6(7).
[10]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