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曼希
【摘要】師范教育的本質是呵護人的靈魂,是人格上的塑造。因此,師范院校的學生應該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但是這一切并不是說有就可以有的,它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精心培育、蓄養以及修煉。本文從《平凡的世界》入手,探析師范教育在人文情懷培養方面的重要性。
【關鍵詞】平凡的世界 師范教育 人文情懷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031-02
一、人文情懷與文學作品
在創作文學作品時,經常出現的一種價值取向和情感就是人文情懷。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通過對筆下人物的生命歷程進行描述,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愿,以此來反映社會現實,并對愛恨親仇、高尚卑劣以及善惡美丑進行闡述,通過頌揚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出對人性美的追求。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就是一部名傳后世的優秀的文學作品,作品中通過塑造出多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并從各個角度描寫出對人性的關懷,表達了路遙先生對人性美的強烈追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與美好。
20世紀80年代,路遙先生創作了《平凡的世界》這一優秀作品,那時的中國,剛剛結束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動蕩,人們正處于思想的空窗期。迷茫、畏縮充滿了人們的思想,使之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對當時的人們來說,一個情感能量的宣泄口是他們急需的東西,因此,小說作為人們寄托精神、傳達心聲的工具,迎來了最輝煌的發展時代,而《平凡的世界》正是在這個時期被創作出來的。
二、《平凡的世界》中人文情懷的體現
(一)對苦難中人性美的贊美
在關于苦難的描述中,他沒有一味地表現出苦難的冷酷,而是通過挖掘人性抗爭以及奮斗精神的美好,去賦予人物不同的靈魂。在《平凡的世界》里,例如:在顧養民被孫少平打傷后,不但沒有向老師告狀,而且當老師在追問時也沒有泄露分毫。這種大度的行為促使了孫少平的反思以及對人性的拷問。在這種反思與拷問中,人文情懷得到了升華,逐漸淡化甚至消退了私欲,人性的善良開始復蘇,這讓孫少平更加成熟。在路遙先生的創作中,表現出了十分珍貴的美好情感,這些美好的情感成為了表現作品魅力的瑰寶。
(二)對普通勞動者的人文關懷
《平凡的世界》,關注的正是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路遙先生的人文情懷大都集中在這些最普通的人身上,通過對他們的生活的描述,展現出這些普通人的人性美。例如:金俊海——一個普通的汽車司機,心懷熱情,非常積極地幫助孫玉厚一家渡過難關。在蘇少安的婚事遇到困難時,他不求回報的主動幫忙,表現出來的真切情意讓人動容;秀蓮——中國傳統的婦女形象,孝敬父母、關愛家庭,盡管和父母有時也會出現矛盾,但是這并不影響她全心全意操勞家庭的心。盡管路遙先生筆下的人物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缺點,但是他們身上都帶有著一種閃光的人性美。該作品中對人物人性美的描述也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了路遙的人文情懷,平凡中彰顯偉大使得思想更具有深度,作品內涵也更加的豐富。
三、師范教育在培育人文情懷上的重要性
師范生人文情懷的培育關系著未來教師人文情懷的形成,這從根本上決定著未來教師履行職責的時效性。所以說,加強師范生人文情懷的培育是師范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師范教育的根本指向。
教育的作用就是去惡揚善,在教育的過程中,既要順應自然,讓我們自由成長,同時也要老師給予以積極的指導,使之成為有道德有理性的文明人。德國教育家費希特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全新的完人。而這種全新的完人應該是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是人性完善發展的人,是人心協調、均衡發展的人。
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遙先生通過在困頓的生活中拷問人性、在苦難中展現人性的光輝來闡述自己的人性審美理念。例如:在班長顧養民點名時,孫少平故意的不吭聲,再點名時,還是不吭聲的行為,這就是孫少平對富人家孩子的一種報復。這樣的描寫十分的真實,也貼近我們的生活。在路遙先生的創作中對人性美的體現,正是現在師范教育的宗旨。《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中也明確要求,教育要堅持以人文本,把人文情懷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
因此,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教書,還有育人。教育的過程是對話的過程,是理解與尊重的過程,是靈魂與靈魂分享、碰撞、體驗和交流的過程,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人文關懷。沒有人文關懷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對話、體驗和交流;而沒有真正的對話、體驗和交流,教育的培養完美的人的目標就無法實現。
四、總結
現如今教育在人的成長歷程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需在日常教育中的到完善。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師范類院校在教育師范生時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向善、向真、向美。
參考文獻:
[1]關遠遠.感悟《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文情懷[J].長江叢刊, 201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