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英文
【摘要】中國學生發展六大核心素養育人目標促使小學同樣應該擔負起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責任,學校應堅決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主題性綜合實踐活動,建立社會大學堂,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密切學生與生活、社會的聯系,以逐步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 社會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034-01
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之際,為適應時代要求,我國教育必須要貫徹實施“全面發展學生的素質”,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達到使學生將來具備“六大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使學生成為21世紀信息時代、知識社會、全球化時代的“新人”。中國教育部目前正加緊開展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很多城市正全面推進普通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改革。學校必須對學生進行全面素質的培養,重視學生非學業性智力培養,引導學生利用社會資源,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完善自我發展。
一、小學教育擔負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之責
所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包含了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由此可見,今后我國的育人目標和學生未來的發展目標已經非常明確,其中一個大的方面是讓學生將來要具備社會參與能力,具有實踐創新品格。今后在學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實核心素養?它勢必通過課程設計、教學實踐、教育評價去落實,不同學段、不同學科對核心素養的培養都有達到的程度要求。那么,作為小學教育同樣要擔負起培養學生社會參與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的責任。
二、目前基礎教育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不足
在國外很多發達國家,一早就重視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特別是體現在他們的基礎教育中,學習大多以主題性探究性活動展開、有明確的孩子參加社區服務、公益活動的學分要求等。而我國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基礎性培養十分匱乏,特別是小學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非常不理想。一是作為新課程改革同樣提出的兩個重點,實踐能力培養重視程度遠遠低于創新能力;二是課程設有活動課,但沒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活動課程,很多教師因為嫌麻煩或根本沒有能力按要求實施課程,取消或縮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只保留了形式上的活動,使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流于形式;三是社會支持不足,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我們看到的情況往往是先要應試,再要能力,這樣學校教育自然是先著力于應試教育,各種實踐活動能達標準就結束,這樣的態度根本不可能把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達到預期的目標。
三、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培養社會實踐能力
小學教育應怎么去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呢?我們可以以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培養社會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學生的真實和發展需要出發,將生活情境轉化為探究主題,通過研究性、實踐性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等核心素養的課程。學校通過落實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綱要(3-6年級)》小學階段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總目標,開展主題性綜合實踐活動;充分挖掘學校資源、、社區資源、地域資源,積極建立學校社會實踐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基地等,讓這些地方成為學生社會實踐的大學堂;學校作為主導者可以把研究性學習、學科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校外活動、社區服務、春秋游等課程進行整合,開發系列課程,組織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密切學生與生活、社會的聯系,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
四、學校對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內容和關鍵
學校在進行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可開展對提高小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研究,并側重從以下幾個點為探索內容。第一,探索提高小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第二,優化社會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基地,探索活動性和實踐性;第三,對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能力的陽光評價。
學校在對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關鍵,首先注意應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師生共商活動主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活動不能夠在課室、學校,一定要超越課室界限,延伸到校外;第三,讓孩子關注社會。通過社會體驗、參觀考察、調查訪談、勞動服務、義工活動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幫助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學會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和經驗解決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張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M].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