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言
【摘要】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變革,在這次運動中,梁啟超、康有為等人將西方的先進思想帶入當時的社會中,在教育中改革教育體系,培養新型人才,學堂教育沖破原來的舊學經史子集的范圍,涉及范圍甚廣,形成的新的教育體系在以后的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筆者在戊戌變法的意義、戊戌變法的思想主張、戊戌變法對中國思想動向的影響三方面做了以下探討。
【關鍵詞】戊戌變法 中國思想動向 影響
【中圖分類號】K25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034-02
一、戊戌變法的意義
首先,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此次運動以維新派的資產階級為首興起了改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學習西方文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實行民族資本主義,他們是一批眼界開闊具有先進思想的年輕人,了解中國的國情,他們發動的思想改良運動,符合我國的發展。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對我國原有的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雖然變法只持續了一百天,但是他的成果卻為近代思想奠定了基礎,敲醒了中國人。之所以說他是思想潮流的一次解放運動,因為維新變法確實極大地改變的當時的社會面貌,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面貌煥然一新,引進新的思想,萌生了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文學界在詩歌、小說、文體方面也有了巨大的進步。
二、戊戌變法的思想主張
戊戌變法發生的時間是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持續了大約100天,所以又叫作百日維新,戊戌變法的思想主張是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科學知識,改革科舉,建立新的教育制度。由于鴉片戰爭的侵害,中國的封建制度越來越嚴重,民族岌岌可危,這時一些有先進思想的人想著挽救中國,便提出了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三、戊戌變法對中國思想動向的影響
(一)廢除科舉制度,解放人們思想
在幾十年以前就有人意識到當時的科舉制度存在嚴重的弊端,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時期,譚嗣同就提出過中國要想富強,必須改變科舉制度,培養新式人才。光緒皇帝宣布廢除八股取士制度,這個決策有利于當時時務人才的培養,另外為了特殊人才的選拔,還專門開設了經濟特科,這樣為朝廷選拔精英和特殊人才提供了方便。1905年科舉制度徹底廢除,從根本上清除了人們一直被禁錮的思想,對我國的文體變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二)興學育才的思想及舉措,對近代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維新派一直呼吁“興學育才”并且受到了中外人士的贊同,呼聲不斷增長,呼吁清政府興辦京師大學堂,1898年2月,在御史王鵬遠的建議下,光緒皇帝同意開設京師大學堂,命令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商量開設學堂的各項事宜。由梁啟超起草了《章程》,名義上宣布“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實際上已經遠遠超過了舊學經史子集的范圍,涉及的范圍包括農學,文學,地理學,工程學礦學等等。1898年7月10日,規定在各省府州縣都建立書院,中西教學模式結合,戊戌變法時期,各地的學堂急劇增多,實用的學堂受到人們的青睞。此外,戊戌變法的另一個亮點就是重視女子教育,開設了第一個女子學堂,這作為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具有重大的意義。1898年9月,百日維新失敗,新政俱廢,值得慶幸的是京師大學堂卻留了下來,作為戊戌變法失敗后保存下的唯一的成果,他所傳達的精神被學子們代代傳承。
(三)戊戌變法倡導者對中國思想的影響
戊戌變法倡導者認為中國的社會制度變則存,不變則忘,只有改變當時的官場腐敗現象和改革科舉制度,興建學校,培養新型人才才能改變封建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他門都有著一顆愛國的心,提出“亦中亦西”的文化觀,為我國的文學學術提供了重大的參考價值。他們的政治思想對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起到了催化作用,并且在他們的影響下我國文化界實行了“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國內興辦社團、報社,介紹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學說,對中國的學術領域起到了推動作用。梁啟超的改革學說對五四運動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可以說梁啟超直接促進了五四運動的爆發,他推動新文化的發展,為中國近代學術的演講奠定了基礎,對五四知識分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
四、小結
戊戌變法是我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傳播西方文化,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當時的封建主義制度,戊戌變法運動促進了當時百姓的覺醒,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雖然百日維新以失敗告終,但他留下的成果卻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天獎.中國近代史文摘[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2]湯志軍.戊戌變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