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鄭豐銀
摘要:“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構建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環境設計人才,其課程體系由平臺課程和模塊課程兩部分教學課程組成,其構建途徑主要有情景化、工作室和校企聯合等。
關鍵詞:平臺+模塊 環境設計專業 構建
引言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不僅是教學方法與內容,課程體系亦是培養核心。環境設計作為上世紀8 0年代末以后才在高校興起的專業,在人與環境關系得到高度重視的今天,其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因而,環境設計專業必須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發展。“平臺+模塊”的培養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培養模式,對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在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因此,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構建“平臺+模塊”教育培養新模式勢在必行。
一、“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構建依據與原則
“平臺+模塊”培養模式指的是由平臺課程教育和模塊課程教育共同組成的人才培養模式,從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來說,其平臺課程包括各種公共文化基礎課程,如政治理論、大學英語、大學語文、計算機課程等;公共專業基礎課程,如素描、色彩、裝飾圖案、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專業理論課程,如外國建筑史、中國建筑史、室內設計原理、環境藝術設計概論、中外設計史、環境工程學、材料學等等。這些平臺課程如同框架,是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是在平臺課程基礎上,針對專業方向的不同而細分出來的課程群,為學生向不同方向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平臺+模塊”培養模式以平臺課程為基礎,以模塊課程為輔助,符合于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國高校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圍繞社會經濟發展,注重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創新型學生,而“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符合于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符合于時代精神,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解決了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現階段培養模式落后的問題,著眼于當代對環境設計專業的實際需求,提高課程的整體設計水平,以專業方向為導向,為社會提供實踐型、創新型與專業型人才。
“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構建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其一,個性發展原則。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具有自主選擇的能力,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于未來事業發展的課程體系;其二,全面發展原則。突破傳統的與時代和社會需求相脫節的教育模式,樹立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思想,全面提高人才素質,并使學生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其三,深化細化原則。打破原有平臺課程和模塊課程體系,使二者緊密聯系在一起,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并在模塊課程體系方面不斷進行細化,使課程更充實,針對性更強,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總之,“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的宗旨是以為社會培養更有用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為根本,既要符合于社會的需求,同時也要針對本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目標。
二、“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的課程體系構建
課程結構體系的構建是“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構建的核心內容,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實施,通過課程體系的具體構建將全新的教育理念輸入其中,從而達到創新教育培養模式的目的。
“平臺+模塊”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突出平臺課程的層次性,將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拓展為三個不斷遞進、前后相繼的層次,即公共教育平臺、學科教育平臺和專業教育平臺,然后再通過不同的專業方向模塊課程來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再加上與企業合作的實踐課程環節,實現“平臺+模塊”課程體系的全面構建。其中,平臺和模塊課程中的必修課體現了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共性特征,保證了人才培養的統一性,是課程體系的基礎。而平臺和模塊課程中的選修課與任意選修課以及實踐課,滿足了不同專業方向的實際需求,是學生自主發展的關鍵課程。如果將前者比喻為框架,后者則是具體的充滿個性裝修的不同房間。前者課程保持相對穩定性,而后者課程則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形勢而靈活地變更,從而使課程體系呈現出一種動態的課程模式。
“平臺+模塊”課程體系使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形成了比過去更寬口徑的課程群,具體地來說,公共教育平臺課程是通識教育課程,其必修課程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綜合素質,而選修課程則滿足學生跨學科需求,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勢來拓寬學生知識面;學科教育平臺課程中的必修課程,使學生掌握環境設計領域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而其選修課程則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需求而設置,如一些當前社會熱門的環境設計學科,如室內裝飾設計、展示設計、景觀設計等;專業教育平臺課程的必修課是與環境設計專業密切相關的課程,充分體現環境設計專業的專業性特征,其選修課則是學生選取與未來可能的職業相關的環境設計專業課程;專業方向模塊課程的必修課是在平臺課程基礎上的提高,適應為社會培養高、精、尖人才的需要,選修課所占比例較高,緊貼學科和時代前沿,是為走向社會從事不同的環境設計職業的強化訓練。
三、“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構建途徑
要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實現“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的構建,除了依托于學校條件進行構建以外,還必須采取與企業相結合的方式,從而使“平臺+模塊”培養模式能夠真正面向社會需求培養高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第一,情景化途徑。在“平臺+模塊”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引入成功的環境藝術經典案例,通過實際案例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或者鼓勵學生直接走出課程置身于優秀的環境設計當中,有利于使學生得到更加高效的認知與提高。另外,可以采取一些環境設計競賽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競賽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而教師也更能夠因材施教。
第二,工作室途徑。在高校構建更為完善的環境設計工作室是“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的主要構建途徑,它可以在不依賴外部條件的情況下,在高校自行構建完成“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目前,高校環境設計工作室的發展并不完善,主要局限于研究生教育當中,在本科、專科階段則缺乏相應的工作室,因而,在高校中構建更多的適合于環境設計專業本科以及專科學生學習的工作室是推行“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的關鍵舉措。工作室可以由環境設計專業的骨干教師組建,將學生直接納入到工作室的項目設計團隊當中,工作室導師直接指導學生課程學習并參與到各種設計項目以及競賽當中。
最后,校企聯合途徑。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與相關的環境設計企業相聯合,是“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的又一重要構建途徑,它突破了圍墻式教學,使學生走出去,或使企業走進來,企業為學生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機會,而學生為企業創造了經濟效益,雙方實現了共贏的局面,使“平臺+模塊”課程教學同時在學校和企業進行,實現了產學研相結合,直接為企業量身定做專業性人才。特別是一些知名的環境設計企業,包括環境設計公司、機構等,擁有大型環境設計項目,使學生能夠迅速提高技能,而為使校企聯合模式更好進行,可以采取“雙導師”制,即學校導師與企業設計導師聯合指導的方式。
參考文獻:
[1]楊雅麗.基于“雙平臺”實踐教學模式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研究[J].設計.2015(23)
[2]高宇宏.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模塊化教學的探索[J].太原城市技術學院學報.2011(01)
[3]梁宸,張睿峰,何蘭.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模塊化”體系初探[J].大眾文藝.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