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發
【摘要】針對傳統醫學院校高等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從可視化的概念、體系構建、評價模式三個方面進行教學探討,將可視化體系的融入,使學習變得輕松,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可視化 醫學院校 高等數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127-02
引言
《高等數學》不僅在理工類院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醫學院校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傳統教學方法在動態性和抽象性兩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為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目前可視化教學的探討往往是針對特定問題給出建議的不足,文章從可視化的界定、體系構建、評價模式三個方面進行綜合探究,以期促進教學的有效開展與資源的充分利用。
1.可視化的界定與意義
可視化概念最初由美國科學基金會(NSF)于1986年10月提出,目的在于尋求復雜信息呈現的解決辦法。隨著數學軟件技術的發展,可視化進入到數學領域,可視化的定義也隨之變化。文章所說的可視化是指借助專業的數學軟件和方法對復雜、抽象的數學推理、論證進行加工處理,形成易感官的直觀圖形、圖像。可視化的意義在于:一方面,展示多維空間信息。傳統教學中,主要采用黑板、PPT等輔助工具展示,若遇到三維以上的信息,其展示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如案例1[1],可利用Mathematica繪圖函數創建出三維空間交互式演示動畫,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以動補靜,增強感官性。如在講解極限?著~?滓定義時,學生很難理解靜態下嚴格的數學定義,這時可用Mathematica等為?著~?滓賦值,從而動態顯示極限的逼近過程,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
案例1:將曲線x=?漬(t),y=?準(t),z=?棕(t),t∈[a,b]旋轉曲面繞z軸旋轉一周,作其所得曲面圖形,其參數方程為:
2.可視化課程體系的構建
結合醫學院校實際,可視化教學可構建HME[2]三模塊教學體系,多角度提升教學質量:(1)滲透數學史(History)。由于醫學院校受學科發展的影響,數學史教育程度偏低。因此,引入數學史,特別是利用數學方法解決醫學問題的史實,無疑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掌握數學的思想;(2)融入數學建模(Model)。人才的培養往往遵循“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的原則,最終在于“強能力”,即知識的運用能力,可視化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能直觀的理解抽象的數學理論,還必須使學生具有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數學建模是將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的橋梁,將容易理解的醫學問題引入到教學中,讓學生利用一些函數模型去解決問題,如流行病學中的“催化模型”等,以加深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無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增設實驗課(Experiment)。傳統教學以公式推導及手工計算為主,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又忽視了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教學中應教會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計算和演示,配套的常用數學軟件有:Matlab、Lingo等,增設實驗課,讓學生掌握了計算機操作。
3.可視化教學的評價
傳統的評價方式是平時成績、期末筆試實行“三七開”或“四六開”,偏重于理論知識的簡單記憶和理解,注重結果評價。一個合理的評價機制,應全面評價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可采用過程評價法,該評價需包含平時成績、實驗報告、課堂討論、自主演示、參與競賽等過程模塊,各模塊的占比根據專業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平時可實行“堂堂過關,人人過關”評價模式,“堂堂過關,人人過關”是指在課堂上隨機利用10-15分鐘時間進行簡單測試,測試內容為上周布置的課后練習題,該練習題不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完成,利用隨機測試代替繁重的作業批改,測試成績計入平時成績,自主演示環節鼓勵學生挖掘可視化案例素材;另外,考核中應多增加醫藥背景的案例,使學生多接觸一些實際案例,從而引導學生應用化能力的培養,擺脫傳統“重理論輕應用”的局面,切實為學生的專業學習墊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內容變為容易理解、容易學,改變“先抽象,后直觀;先推理、分析證明,后歸納”的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復雜的數學理論與推導加以描述,充分利用數學實驗、可視化手段來闡明,將知識的傳授過程由“填鴨式”轉為“自主式”探究性教學過程,以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思維,促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對傳統醫學院校數學教學作有益的補充,值得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朱健民,李建平.高等數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吳克堅,李文潮,趙東濤等.醫學院校高等數學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08(2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