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要】“無創新無以求發展”,創新的時代,呼喚創新教育。信息技術孕育著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各種要素,通過課堂教學演示構建信息技術的創新教學構想。
【關鍵詞】創新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137-02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 1999年6月頒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的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術教材雖對教學內容作了很大調整,但大部分學生不能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應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學生的思維活動受到抑制,培養能力亦成為空談。
一、信息技術孕育著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各種要素
1.馬斯洛將創造性分為兩類: 特殊才能的創造和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學校創新教育主要是培養“自我實現”的創造能力。凡學生將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內化為自身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從而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都可視作信息技術創造性學習。
2.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學生上機時通過手、眼、心、腦并用形成強烈的專注,使大腦皮層產生高度的興奮點,為學生創新思維提供了感官刺激,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為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操作活動提出了要求,各種信息技術規律應用于實際,為學生創造想象,并通過實際操作活動為爭取成功提供了機會。
二、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構想
1.重視課堂教學演示,改變學生模仿操作
通過設置具有創新性的課題,來調動學生的內驅力,借助有關問題的解決,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1)改進和補充課堂演示
對課本上的操作內容進行優化,可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在課堂演示中,留有“空白區”,讓學生去發現,去創新。創新教育需要創新的教與學,教師改進演示,不但有利于學生掌握有關知識,而且培養他們敢于對已有的操作方法進行創新的精神,激活創新意識。
(2)變單純機械模仿操作為探索性操作
探索研究是創造性教學的核心。學生在教師點撥下,感知問題,自主地解決問題。通過大膽假設、檢驗、討論、師生交流來解決問題,或學生大膽假設,有目的地學習相關知識,將驗證性操作改為探索性操作,突出了操作的創造性,增加了學生在操作中進行創造探索的機會,探索性操作從提出問題開始,到形成概念、解決問題為止,學生始終處于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學習情況中,這無疑會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其獨立性與創造性。
2.構建自主性、體驗式操作教學
自主性、體驗式操作,使學生能主動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問題,親自體驗操作過程,提高學習能力。
(1)教師在學生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積極探索、激發、引導學生的操作興趣,增強學生自主操作的意識,要把操作作為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重要手段,努力營造解決信息技術問題必須依賴于操作的氛圍,體現操作的自主性。
(2)在操作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應首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看作是“有想法,有個性”的人,允許和鼓勵學生敢好奇、不滿足、愛動手,主動進行操作,體驗操作過程。引導學生不拘泥于一種嘗試、一種方法、一個結論,而善于進行發散的創新思維,多體驗對操作結果的解釋,嘗試改進、完善操作。
3.開展學生操作設計
引導學生自行設計操作,獨立完成有關操作。對學生來說設計操作雖然要求高,難度大,但可以有效地鍛煉他們的操作能力,并在操作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開展學生操作設計必須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在設計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引導。
4.引導學生主動質疑,通過操作釋疑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離不開具體的創新活動,而質疑是創新的起點,是誘發學生創新動機的理想載體。質疑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的相互配合,辯證地實現統一,從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培養創造的自信心,激發創造熱情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質疑,從而培養創造能力,造就創造型人才。
5.積極開設活動課、成立興趣小組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肯定涌現出不滿足課堂所學,對信息技術專業知識和應用技術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有計劃的課外實踐活動,并給予學生培養和正確指導,讓學生在整合各科所學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和信息交流,加強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課外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敢于標新立異,大膽創新的精神。
參考文獻:
[1]于川梅. 淺談信息技術教學[J]. 文理導航(中旬). 2015(08)
[2]侯君. 優化教學,激發學生的信息技術動手能力[J]. 新課程導學. 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