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娜
【摘要】數學這門課程與生活的聯系性非常強,通常在生活當中學習,而又應用于生活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其教學材料的選擇要盡量與其實際的生活相結合,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本文通過對當今的數學教學模式進行了解,分析生活化教學模式在數學生活當中的運用。
【關鍵詞】數學生活 課堂教學 經驗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156-02
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將數學生活融入到生活當中,讓學生能共通過生活當中的實際運用來對數學進行思考于鉆研,數也就是學植根于生活。在數學課程新課標中提出將數學與生活的銜接運用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將數學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才是數學教學的重點。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生活化
對學生進行數學的教學首先要對學生的注意力進行集中,也就是情境教學的融入,教師在對學生教學的同時自身要善于對生活當中的數學問題進行分析,在學生對一個章節的知識點進行學習時,教師除了對教材上的例題進行講解外還需要對現實生活中的相關例題進行分析,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種近距離的接觸,讓學生學習有興趣,所以在教學時的情景教學時每一個數學教師必備的教學技能。如在教學“人民幣”這個新知識時,小學生對于人民幣都有著一定的了解,但是對其中的具體了解由于年齡的原因并不深刻,教師這個時候就可以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你們身上有人民幣嗎?”、“有多少人民幣?”、“你認識所有的人民幣嗎”、“人民幣的作用是什么”,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之后學生必然會對人民幣的作用做出回答,然后教師就可以緊接著問“你買過什么東西呢?”、“怎么買的呢?”,然后投影儀出示人們買東西的生活情境,從中留下懸念,如果買35元的計數器,可以怎么付錢?還可以在班級內開展買賣物品的活動。
二、探究學習過程生活化
(一)從生活實際中抽象出數學知識
數學研究的是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它來源于客觀世界的實際事物。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最主要的是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銜接度要高,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運用買東西的實例運用的比較多,但是所買的東西大多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無關,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所以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必須要將實例與學會說呢過的生活盡量的結合起來。比如,“減法”的教學可以這樣進行:先讓學生對加法的意義進行理解以及運算方法進行學習,讓學生復習運算順序。然后出示應用題:
小明要去書店買新華字典,一共帶了20元錢,去了書店之后,售貨員說字典需要15元,請問小明買完字典后還剩多少錢?
學生列式計算如下:20-15=5(元)
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對學生提問“你們買過字典嗎?”、“帶了多少錢?”、“還剩多少?”這種問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并且學生也做過類似的事情,在進行例題的學習時 ,學生也容易將自己的生活經歷與其聯系起來,最后不僅可以更好的完成例題,還可以激發其學生對其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經驗,在創造活動中學數學
學生的創造意識是在對數學特點、內容發生興趣時而引發的。因此,教師備課時要挖掘教材的創造思維因素,喚起學生的創造意識。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平行四邊形面積求解”的教學時,在學會剛剛接觸平行四邊形時大多會將其當做是一個特殊的圖形來對待,然而在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解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真正的理解一個定義“平行四邊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所以其面積的求解也是長方形的求解公式演變過來的,這就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是一種考驗,所以教師在引導時要注意引導的方式,在對于實際教學時可以用這種方式:
首先作一平行四邊形ABCD,過AB兩點中畫一條直線,然后將AB先作為基礎,將過該店直線外一點C,畫出與AB線垂直的線,然后過直線外一點C,畫出平行線,最后將線段AB為底,將C點到直線AB之間的距離作為平行四邊形的高。教師可以準備教學器材,如活動的平行四邊形工具,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的轉換過程,這樣就可以將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作為一種相互聯系的圖形,更加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三、結語
總之,在這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中,教師應該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發現生活數學,喜歡數學,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才能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蔣東鋒.探討在小學數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及方法[J].新課程導學,2016,(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