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中霞
【摘要】環境法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能夠取長補短,于“理論”之前,“實踐”之后作以延伸,總結出了“五步法”教學法,即:理念、理論、規范、事實和結論,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教學效果非常顯著。但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個老師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這套方法,需要老師積累大量的知識、廣泛的社會實踐和深度的理性分析。應該說,該法是一種“無法之法”。
【關鍵詞】理念 理論 規范 事實 結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165-01
環境法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有的老師認為法學是一門理性很強的學科,應按教科書的概念、特點、原則、規范、責任體系去教授自己的每一次課;有的認為環境法是一門實踐法,應該立足于具體發生的案情,傾向于案例教學。這是兩種不同的邏輯方法(演繹與歸納)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筆者得益于兩種不同的邏輯,認為我們在整體上傾向于大陸法系,更習慣于演繹思維,但歸納方法在實踐中又非常直觀、具體,最符合人類的認識規律,于是本人在教學中,經過取長補短,在“理論”之前,“實踐”之后作以延伸,總結出了“五步法”教學法,即:理念、理論、規范、事實和結論,經過近五年的教學實踐,教學效果非常顯著,專家評估,打出了90分的好成績,學生也給予了優秀評價。鑒于此,筆者想借貴刊一角,推薦此法,以與同仁分享。
一、理念
環境法有諸多思考理路,理念即為其一。因其高度抽象,故必須選擇視角考察。筆者歸納如下:其一,理念是個人利益的內在想法;其二,從法律角度,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現實化、“法的理念是自由”[1],將理念與法律真正結合起來;其三,從人性看,一切科學總是或多或少地和人性有些聯系,任何科學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上述分別從“經濟人”、“法律人”和“道德人”視角接觸到了環境法的理念。因此,筆者依據該理論,緊緊抓住作為每次課教學的邏輯起點:或者從“經濟人”開始、或者從“法律人” 開始、或者從“道德人” 開始。既然是經濟人,商人就是以營利為目的商事主體,因此,經濟人在環境法理念中具有營利性;既然是法律人,在現代社會,要緊緊抓住商人的權利本位及其平等觀念;既然是道德人,商人應履行社會責任,加強公法控制。
環境法價值是環境法研究的基本范疇之一,是指環境法這種規范體系(客體)有哪些為人(主體)所重視、珍視的性質、屬性或作用。當環境法符合或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時,在人與法之間就形成了價值關系,環境法就具有了價值(有用性),其中平等、自由、安全、效率和秩序是其基本價值。
二、理論
由理念進一步過渡到環境法理論。這一步是我們諸多同仁最津津樂道的,但也是我們最感到困惑的,就是我們苦心經營的理論卻招致學生的漠視,于是我們老師在課堂上成了一個“寂寞人”。其原因之一,我想,第一,老師為講理論而講理論,缺少理論的淵源——理念作以鋪墊;第二,老師隨意進行理論延伸,缺少理論本身結構性和開放性的明示。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從環境法理念中歸納出環境法的特性范疇:平等性、自愿性、利益性[2]和管理性。我們無論講到哪里,都要回頭看看這“四性”,或者是該 “四性” 的表現,或者是該“四性”的延伸,從而形成了環境法特有的“理論模塊”。
三、規范
理論探討之結果導出合理之規范。但老師對環境法規范的講解最為困難,因為,我們知道,環境法基本法外,還有《環境影響評價法》與《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等,法條就有幾千個,但我們課時只有70-90學時,所以,逐條講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于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摸索出規范講解的“二性”規律:實然性與應然性。環境法是行為法,同樣依據“三人”、“四性”,考察行為及其控制。應然性是指規范應該達到的一種理想狀態。這種理想,通常以法律的宗旨、目的等去表達。“二性”是一個矛盾統一體。規范是一種實然,但卻已經遠遠落后于社會現實;促進則表示一種應然[3],意思是說,規范應該促進實踐的發展,但,實際上卻遭到規范的阻礙。環境法就是要在“規范”和“促進”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環境法就是在“規范”和“促進”之間來回穿梭,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反復從實然性和應然性出發,關注環境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四、事實
環境是環境法研究的對象。由于我們的教學對象多為在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知識欠缺,即使有實踐課,也是走馬觀花,因此,加強課堂事實認知非常重要。但怎樣進行認知,確實是一門學問。筆者在實踐中歸納出幾點:(一)樸實性。老師闡述事實的語言要樸實,盡量減少學術化語言;(二)趣味性。盡量找一些帶有趣味性的案例,如喜、怒、哀、樂方面的,技巧是要找到同學們的興奮點即可。(三)簡易性。一則,盡量簡化事實稱謂,如,用“地球公司、月亮公司”(我當時作此稱呼,引起學生哄堂大笑)等,而避免使用怪癖、復雜稱謂,這一點最簡單,也最為老師所忽視;二則,盡量簡化案例內容,能夠表達清相應的商事法律關系即可,切勿人為制造復雜而延誤時間,因為一節課只有45分鐘。(四)影射性。課堂不能為講事實而講事實,事實要為教學服務。每一個事實都應影射到我們要講的一個具體法律問題,如法律主體、客體、內容等,都要為曾經講的、正在講的或過去講的環境法理念、理論和規范服務。
簡之,因為同學們對商事事實知識的欠缺,所以,老師在闡述與表達的時要做到樸實性、趣味性、簡易性和影射性。
五、結論
有人說,法律一旦離開責任,無異于《紅樓夢》里的情感故事,這話有一定的道理。法律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關鍵是它由外在的強制力——法律責任的存在。因此,我們無論講一門課還是一次課,都要有始終,其落腳點一定要在結論上。這種結論,就是指廣義的責任。
由于環境法除有自己的責任體系外,還要借助基本法律的責任規定,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三大類,每一類中又有具體的種類。筆者在上第一次課上,就把環境法規制的責任形式向同學們作以介紹,并比較他們的不同,以后在談到責任時,總是從這個責任體系中去尋找,當然,個案會有不同,其背后原因是環境法異于其他法的理念、理論、規范和事實。
總之,在排列上,理念、理論、規范、事實和結論是一個從前到后逐步顯化的過程;在邏輯上,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這與我們崇尚和遵循大陸法系的演繹邏輯傳統有關。該五步教學法不僅在形式上得到了師生的認可,更重要的是通過五步教學法的傳授,學生較系統、全面、深刻地認知、理解和融會了專業知識內容。但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個老師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這套方法,需要從事大量的知識積累、廣泛的社會實踐和深度的理性分析。應該說,該法是一種“無法之法”。
參考文獻:
[1]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楊 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2.
[2]王保樹.中國商事法[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23.
[3]陸文彬,吳琳穎.規范與發展之契合[J]. 福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