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摘要】自古以來,文學作品就深受人們的重視,其在促進人類精神活動中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逐步發展,思維方式的不斷更替,文學底蘊也不斷繼承與創新,文學賞析也脫離了以前的單一化發展,同時成為人們的精神治療有效途徑。本論文便通過文獻參考法、問卷調查法、邏輯推理法等對高職學生的文學作品賞析展開論述,從研究價值、準確定位及調查中所提煉的對高職學生心理行為等的影響客觀評價。本人由于經驗不是太足,望讀者可從此論文中正確理解所要寄托的思想。
【關鍵詞】文學作品賞析 高職學生心理健康 影響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一般資助課題“文學作品人物形象對高職學生心理行為影響研究”(編號14C0537)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186-02
一、進行心理影響研究的原因
文學的發展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傳播形式,在以前封建腐朽的黑暗社會,人們受著當時制度的不斷壓迫,思維禁錮的情況下,《吶喊》,《狂人日記》等多種小說被推向了思想的高潮,正是由于該文學作品深切的站在人民的落腳點,通過文字表達內心世界,客觀說明當時人類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說明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寄托人類思想,展現時代特色。如今的文學在信息化時代下,更為注重其質量,常常與高雅的藝術相融合,那么本論文通過對某高職學校學生文學賞析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從學生閱讀文學頻率、類型、以及對自己的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影響作出分析。為了更深層次剖析文學作品的精神意義所在。“文學作品的賞析是否能夠直接作用于學生情感呢?”“經常閱讀文學作品的學生是否常常表現為有著高雅的情趣呢?”這些種種問題都是接下來要客觀研究的,同時也是當前高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點。通過調查分析,了解文學作品賞析對學生抗壓能力、處事能力、生活方式、情感發泄等方面的相關性如何。從中找到一種科學合理的文學教育方式,提高學習文學教育的實現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研究價值
1.文學作品賞析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素養
如今人類之間的交流不僅通過言語、肢體動作,文學成為其重要途徑之一,尤其是學生的教育事業開展,文學作品賞析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2.準確定位文學賞析帶來的身心影響
文學作品在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中,不僅通過各種書籍文獻的參考上提高重視程度,如對于該調查的文獻查找中,文學賞析的核心機制是閱讀治療,尤其是對于如今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頻出現的社會中,如何正確改善學生的不良心理問題,尋求改善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方法是各大學校的發展難點。
3.對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探究
國內外對于學生心理健康分為四個模式:(1)采用心理治療方法的醫學模式;(2)采用活動法對學生行為矯正的社會學模式;(3)以改善心理障礙與行為障礙為目標的適應模式;(4)以消除心理疾病為目標。這四種模式共通性都在與以學生為本,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尤其是針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生理—心理—社會—教育協調作用的整合模式是心理教育專家陳旭提出的,他針對該模式提出了三種核心教育方式,咨詢輔導、學科滲透、專題訓練。高職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找到合適的心理發展模式至關重要,文學審美賞析與語文教學合理銜接,為高職學生的文學教育提供了途徑,并有效對心理教育模式的滲透,教師可通過學生的心理干預,進行藝術的陶冶。
三、高職學生文學作品賞析情況
1.欣賞內容趨勢
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發現43.4%的學生一年之內閱讀1—5本文學作品,只有6.6%的學生能夠閱讀20本以上,可見,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重視程度還很欠缺。34%的學生趨向于對中國現當代的文學作品閱讀,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對中國古現代、外國古現代的文學進行全面閱讀,客觀說明了學生對于文學的全面發展方式不足,文學欣賞內容的不平衡可能直接導致學生的某一方面知識欠缺,尤其是對于國外文學的了解層面薄弱,這樣的不均衡發展不利于學生各方面的提升。
2.對學生生理心理的影響
37.4%的學生容易被親情類文學所感染,對于友情、愛情、事業類的文學作品的受感染程度相似,而對于愛祖國類型的的文學作品比例最小,說明學生對祖國的關注程度有一定欠缺,需加強學生的核心愛國主義建設。通過對學生心理影響的研究,發現文學作品在不同方面會影響著學生的審美觀,如對于樂觀開朗、厚道善良、自立自信等優良品質的人物形態在不同程度上吸引著學生。文學作品的閱讀在學生做人做事方面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30%的學生在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上呈贊同狀態,在學生的行為處事上,只有2%的學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可見文學作品賞析對學生身心方面的影響范圍較為廣泛。
四、文學作品賞析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
1.對其產生的正面影響
①文學作品賞析能夠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水平:藝術賞析與心理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其中,各位學者對其都有著深入的研究,如達爾文,在晚年的時候,曾遺憾自己的審美意識沒有得到充分發展,他提到藝術審美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因斯坦對文學作品賞析也有著類似的觀點,另外有精神學家認為,讀者可以從文學作品中得到作品形式美感的愉悅與文學作品內容的滿足感。同時對于讀者的心理影響也潛移默化,如《狂人日記》,通過對于人物性格的扭曲描寫,魯迅對當時封建社會制度腐朽的不滿與憤恨,面對“吃人”社會,敢于積極倡導人民共同攜手,抵抗惡勢力的壓迫,這樣的精神品質值得讀者學習,對于學生心理素質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②文學作品賞析有利于治療改善消極觀,如《魯濱遜漂流記中》通過對魯濱遜在旅途中的所遇重重困難進行形象描寫,可使讀者身臨其境,站在主人翁的角度體現當時環境的艱苦,同時對其克服困難的意志更好的解讀,結合自身的人生觀,進行科學改善,提高自我心理素質,尤其是遇到困難時堅強的意志。借鑒所讀文學人物的優秀品質,了解其在各種困境中的心理狀態與解決措施,所以說,文學作品可干預某種壓力和暫時性問題。
③文學作品賞析塑造學生的審美取向,文學活動是為了滿足讀者的審美需要而產生的,也就是說,審美是文學的本質,文學作品的賞析不僅符合如今的現代化社會發展,同時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審美情趣與品德修養方面都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加上現在高職文學教育重視學生感知、欣賞、美的創造,這就促進了作品賞析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
2.對其產生的負面影響
①使得學生對課外文獻與課堂內容側重點偏離。如今現在的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使得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欣賞途徑多種多樣,尤其是網絡小說,更多的學生為了閱讀方便等,選擇閱讀網絡小說,且較多的人側重于言情類小說,對于某些自主性較差的學生,不懂得如何合理安排學習與課余的時間,廣泛閱讀一些文學作品有一定好處,但是需要有“度”,尤其是避免在上課時間看網絡小說,這樣便直接導致課外作品閱讀與課堂要求閱讀沖突,也就失去了文學閱讀的提高學生全面發展價值所在。
②創造讀者悲涼、消極的情緒,某些文學作品或短篇小說等都深受學生喜愛,尤其是對于某些情節較為跌宕起伏的小說,雖然可以造成讀者心理閱讀的刺激性,提高閱讀興趣,但是更多的學生表示無法接受文學悲涼的結局,與自己預期的形成較大的反差,很多學生在閱讀完這樣的結局后無法馬上從其中走出來,依舊沉醉于其中,感染自己的悲涼情緒。
③對于較為虛擬性的文學可能影響讀者現實感。傳統文學作品較多的以現實生活作為奠基,但是隨著文學形式的不斷更替,學生閱讀途徑也越來越多樣化,閱讀內容更為豐富,很多文學內容已經脫離了現實社會,如某些恐怖小說,言情小說,不遵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讀者的現實發展,使得讀者一直沉迷于虛擬的文學環境,這便是文學閱讀的一大弊病。
五、小結
本論文通過文獻參考、邏輯分析、問卷調查等方法,對文學作品展開論述,結合調查數據及現實發展,重視中職學生的思想觀念教育,客觀說明了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做人處事的風格,但是有其制約因素,所以在文學的選擇時,需科學合理的考慮。
參考文獻:
[1]李谷靜.文學作品審美賞析與大學生抑郁癥狀、焦慮癥狀干預的實驗研究;2008年
[2]何麗.文學審美賞析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西南大學;2008年
[3]曾宏偉.文學治療與地震災區學生心理重建.《教育評論》;2009第3期
[4]施鐵如.閱讀治療與學校心理輔導.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