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王春風+++劉一龍+++趙光葉
【摘要】早接觸臨床是一種嶄新的醫學教育模式,是培養醫學生人文素養和醫患溝通能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培養其臨床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合格的口腔醫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早接觸臨床 合格口腔醫生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改革基金資助項目(20161005)。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229-01
一個合格口腔醫生的養成又需要經過漫長的基礎課程學習、臨床專業課程學習以及臨床實習三個階段,但是長期實踐表明,該傳統方法存在著明顯的脫節現象,對于醫學生的發展,甚至醫學的長期發展都有不利的影響。同時在此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有可能有人因為興趣的轉變、客觀實際的影響等原因而退出口腔醫生的隊伍。我國又是一個人口大國,對于口腔醫生需求量很大[1]。因此,早接觸臨床可以改善醫學教育理論和實踐脫節的情況,實現理論聯系實際,讓醫學生在實踐中增加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責任感,增強醫患溝通的能力,對于更多合格口腔醫生的養成意義重大。
一、提高實踐能力
傳統教學模式是“基礎課-臨床專業課-臨床實習”三段式教學,教學與臨床脫節嚴重、理論與實踐分離。早接觸臨床可以使口腔醫學生對專業知識有扎實的掌握,改善醫學教育理論和實踐脫節的情況,熟練的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口腔醫學生在實踐中增加感性認識,增強責任感,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獲取臨床技能。武漢大學就結合實際情況,將基礎課程、橋梁課程和臨床課程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建立了“早期接觸臨床”課程進行探索,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實際效果[2]。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早接觸臨床,增強實踐能力,發現在基礎理論方面的不足,盡早補充、學習與實踐相互印證、相互提高,促進口腔醫學生全面成長,為以后順利由醫學生向合格口腔醫生的角色轉變提供更多幫助,無論是對于醫學生、醫學院校甚至醫療行業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提高自我學習能力
口腔醫學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合格口腔醫生不但需要扎實的知識儲備,也需要良好的獲取知識的自我學習能力才能不斷的進步。研究表明:醫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與從學校畢業的年限呈負相關,說明學生缺乏自我更新知識的能力。而早接觸臨床有助于鞏固基本的專業知識,自我更新知識。在早接觸臨床中早發現各種不足,早進行學習,努力提升自己,強化職業認知能力,加強口腔醫學生對醫生所需能力的認識,加深對醫生所需品質的認識,不斷提升自己。
三、提高醫患溝通能力
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合格醫生的必備素質,早期接觸患者有助于訓練學生與患者交流的能力,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溝通能力是口腔醫生必備的執業能力,也是口腔治療過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口腔疾病治療方案的確定和實施需要溝通來實現,流暢而有效的溝通是確保治療目標有效實現的重要手段,對于構筑和諧醫患關系也至關重要。希波克拉底曾說過醫生的法寶有三樣:語言、藥物和手術刀,醫生的溝通能力是和醫療水平一樣重要的技能。現階段醫患矛盾凸顯,大量醫患糾紛屢見不鮮,甚至對醫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溝通不暢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國內有不少醫學院校在此方面開展了探索實踐,主要通過“預見習”和參加“興趣小組”的形式,使醫學生在低年級階段就大大增加了和患者溝通的機會[3]。帶教老師可以借助早接觸臨床機會親身示范,引導醫學生盡早的學習如何與患者進行溝通,培養醫學生對患者的尊重、理解和關懷理念,緩解醫學生面對患者的緊張、膽怯等心理。更好的了解醫生、了解病人、了解醫療環境等,初步訓練醫學生與患者溝通和交流的技巧,為以后成為一名合格口腔醫生打下堅實基礎。
總之,早接觸臨床能夠將醫學生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更好的融入到具體的臨床實踐中,更好的結合,快速提升,掌握全面的職業技能,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對于培養合格口腔醫生的學習主動性、與人溝通的能力、對于本職專業的熱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提高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郭威,劉樹泰,柳忠豪.中國口腔醫學教育改革之我見[J].西北醫學教育,2016,24(2):183.
[2]趙芳,熊世熙,周斌等.對高等醫學院校“早期接觸臨床”課程建設的思考[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3,27(5):586-588.
[3]姜綺霞,姚定康,梁春等.早期接觸臨床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探索[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2):255-259.
作者簡介:
李詠(1983-),女,講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口腔醫學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