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
【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然后結合當前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為工匠精神的實現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工匠精神 價值含義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243-02
工匠精神是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公開提出,隨后出現在各大主流媒體報道中,體現了工匠精神回歸的緊迫性。尤其在社會發展如此迅猛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回歸將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本文對工匠精神含義及實現路徑的探討是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具有價值意義的。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含義闡述
何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工匠”又被稱為手藝人,指的是精通某一技藝,并以該技藝作為生存手段的人,常見的有泥匠、木匠等,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工匠當屬著名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魯班[1]。隨著時代的變遷,工匠精神也不斷演變,當前常說的工匠精神主要代表從業人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追求,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尊師重道。尊師重道就是在日常的工作或學習中尊重教師,尊師重道也是工匠精神的原始內涵。第二,愛崗敬業。愛崗敬業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要求理性認識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做到熱愛工作。第三,精益求精。工物器具的打磨要求從藝人長期的技術實踐和對技藝的不斷探索,體現出一種追求質量、追求品質的精神。第四,求實創新。求實創新是現代社會賦予工匠精神的新鮮血液,尤其在我國當前社會創新力不足的情況下,求實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五,積極實踐。工匠精神是根據從藝人的親身實踐得來的,沒有從藝人的親身實踐,工匠精神也將無從談起。
二、工匠精神的實現路徑探析
1.轉變教育觀念
在傳統教育觀念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洗禮”,無法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與傳統教育觀念不同,工匠精神的引入需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工匠精神的引入,要求教師給予學生更多自主表現的機會,不能一味地強調教材上的知識內容,而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盡可能地補充現實生活中的鮮活事例。
2.培育技能型人才
工匠精神的源自古代技藝工人的生產和勞作,藝人在從藝過程中表現出的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被稱之為工匠精神。在當代教育的人才培育過程中,尤其是計算機課程方面人才的培育,注重的是技能應用。與學術型人才的培育不同,技能型人才的培育注重技能和文化的雙重培育,而學術型人才的培育在知識文化方面的傾向性更加明顯。與此同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培育出優秀的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既符合了工匠精神的要求,又滿足了社會行業的需要。
3.走“廠校結合”道路
工匠精神在社會行業的實踐中能最有力地體現出來,要想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專業人才,學校就必須加強同企業的合作,走“廠校結合”道路。“廠校結合”道路可從多個角度來看。對學生而言,能有更多機會深入到企業當中體驗,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對學校而言,為學生提供更多發展平臺的同時,也拓寬了本校畢業生的就業道路;對企業而言,給予學生實習機會,收獲更多廉價勞動力的同時,也能從中進行考察,從而挑選更多優秀的人才到企業任職。以計算機專業學生為例[2],學生可以深入到企業,親身體驗計算機方面的實踐操作,將學校所學付諸于實踐當中,面對疑惑地方可以及時向企業員工請教,真正做到了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的結合。
4.創新考核方式
工匠精神具有諸多內涵,這些蘊藏的價值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縱觀當前我國教育的考核評價方式,終結性評價牢牢占據主動,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完全脫離了社會實際,導致學生的發展受到嚴重影響[3]。因此,在進行人才考核的過程中,要更注重質量,力求科學。以計算機專業學生為例,要求他們在平常的學習過程中必須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拋除傳統單一考核的惡方式,力求全面多維考核學生,注重能力、注重實踐、注重德行,將平常學習表現同期末考核結合起來。
三、結束語
工匠精神是古人遺留下來的重要財富,在當今國際間競爭不斷加劇的形勢下,工匠精神的提出是時代所需。教育行業要一改傳統的教育模式,積極同工匠精神接軌,領悟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彰顯教育價值,將工匠精神視為推動教育發展的力量之源。
參考文獻:
[1]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5,(6).
[2]李宏偉,別應龍.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8).
[3]鄧成.當代職業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當代職業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