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西南大學附屬中學 應 斌 雷 云
微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適應性研究:實踐與反思*
重慶市西南大學附屬中學 應 斌 雷 云
作為一種新興的視頻教學手段,微課在國外發展得較為成熟。近年來,微課逐漸被國內教師所接受并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掀起一股“微課潮”。微課內容豐富多樣,整合了多種元素。但教師應結合學情,對這些元素加以精心挑選與合理設計,才能使其真正服務于課堂教學。本文從微課設計的角度出發,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微課教學設計的三個關注點:(1)基于教學目標,選擇微課元素;(2)明確教學方式,注意細枝末節;(3) 巧妙植入運用,融入傳統課堂。
微課;高中英語教學;實踐
微課是一種以短視頻的方式高效教授知識的在線教學。溫伯格把這些微內容定義為“小組快、松散連接、一直處于動態重組中的信息單元”。里納將微課學習表述為“一種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態系統中,基于微型內容和微型媒體的新型學習”。微課時間較短,一般控制在10 分鐘以內,更易引起學生全身心的關注學習,有效地避免了因視覺疲勞而造成的學習效率下降。微課最大特點是知識點的半結構化。知識點從知識體系中剝離出來,按照一定的思路進行重新整合。然而,零散的知識點若無明確知識線索的串聯,很容易出現邏輯混亂,信息碎片化的現象,反而不利于學生掌握。因此,要利用好微課,教師必須做好整合工作,再將其用于課堂教學。同時,考慮到不同的國情,我們不能對微課這種國外傳入的教學手段照搬照抄,而應該結合學情和教學目標,選擇最合適的元素進行最貼切的設計。在此基礎上,教師合理運用微課手段。這樣,微課必然能夠助推我國中學課堂教學的改進和發展。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探討這一話題。
微課是將知識以聲音、文字、圖像、情景、故事、實驗等方式呈現并探討的一種教學手段。由于結合了網絡資源,微課的表現形式比傳統課堂豐富得多。面對微課豐富的表現形式,教師應該以知識為中心,選取真正適合學情的元素。教師應該明白,不是每一個微視頻都要用上所有元素。而且,即使選取了某些元素,也會根據教學目標的不同,而對這些元素的使用有所側重。如何設計視頻的表現形式、播放時間、內容和語言銜接等都需要花心思。總之,教師要對這些元素精挑細選,擇其優者而從之。
例如,執教外研版選修7 Module 1 Basketball 的reading部分時,筆者用班級最近進行籃球比賽的活動照片作為引入。這些照片都是第一次公開,播放時學生很激動。很多學生在視頻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頓時興味盎然,激發了濃厚的興趣,為后面進入閱讀部分做好了熱身。筆者課后進行教學反思,如果當時選取了籃球明星的視頻來引入,效果未必可以企及。這是因為,選用學生自己的活動照片更加貼合本節課“激起學生體育鍛煉熱情”的情感目標。
微課是一種教學手段,它不是簡單的多媒體素材的堆砌,更不是一種噱頭。它需要圍繞教學目標,以明確的教學思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因此,在進行開頭、過程、結尾的設計時,各種元素的組合要得當并注意中間的銜接是否自然流暢。
在處理高三形容詞復習專題時,為了體現形容詞的整體知識體系,筆者和同事們選取并設計了組合式專題微課。從“形容詞的用法” 出發,設計了5個微課,分別介紹形容詞的功能、形容詞的句子成分、形容詞的詞性轉換、形容詞的級、倍數表達。這5個微視頻圍繞一個主題,既相互聯系又彼此獨立,體現了知識在難度層面上的層層遞進、螺旋上升,全面地涵蓋了形容詞的整個知識體系。在學習完視頻的內容后,再配以相關的練習,做到了講練結合。學生使用后,給出了正面的反饋。
除了結合知識體系來設計微課的整體結構,還要注意微課設計中的細節。胡鐵生將微課按教學方式分為講授類、演示類、實驗(實踐)類、練習類、表演類、討論(研討)類、班級活動類、問答啟發(提問思考)類、合作學習類、自主學習類、探究學習類;在教學中可以用作課前復習、新課導入、講解知識、鞏固練習、學習總結、知識拓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設計者應該對這些因素加以考慮,選擇最適合學情的微課設計。同時,微課是可逆的錄制材料,因此可以對視頻進行多次打磨。應該注意的細節有:定稿后錄制微課解說詞,要求吐字清楚,環境安靜,語言親和。播讀的語速基本保持在每分鐘 260 字,即中等偏慢的播音速度。 微課的屏幕顯示畫面與解說聲音同步,畫面背景平淡柔和,營造輕松的視覺環境。畫面布局勻稱,文字清晰。 文字少而精,主要用于描述關鍵的概念標題、標識、說明等。 適當使用藝術字,字體、大小、色彩搭配適當。制作切記花哨,應樸實、簡單,能夠突出寫作教學重難點,而不能過多地注重技術展示。否則,微課設計將失去意義。
微課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是作為“課中課”出現的。教師應該明確微課在整節課中的作用,適時插入,巧妙銜接,但不能打斷知識點學習的連貫性。整個課堂在微課的融入后也應該是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的。
在外研版高中英語選修7 Module 3 Oliver asks for more一課中 ,為了讓學生對狄更斯的這篇《霧都孤兒》的節選實現reading for acting的能力目標,筆者設計了幾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利用微視頻引導學生閱讀文章,找出文章里幾個角色的性格、表情、動作。第二個環節是現場把這些信息組合加工成劇本。第三個環節是學生分組表演劇本,為整堂課的高潮。最后一個環節是再次引入微視頻,播放相應的《霧都孤兒》的電影片段,讓學生通過感受電影和自己表演之間的區別,進行我評,反思對文章的理解是否到位。在環環相扣的教學模式中,創新的同時,緊扣能力目標。
在外研版必修5 Module 2 Task 中的 Writing an application letter中,為了讓學生學會申請信的格式并且自己學會用英文寫信, 筆者在微課階段為學生們播放了一封申請信的內容,并在屏幕上展示了申請信的格式。 在整個過程中,筆者并沒有說一句話,只是對學生們進行了簡單的引導。 學生們便自主學習了書信的書寫格式。接下來為學生們布置了自己查找書信語并按照大綱要求向自己心儀的大學寫一封申請信的作業。適時插入微視頻,讓原本幾個課時的課程,利用微課和翻轉課堂的兩種手段,大大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革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微課的注入,作為傳統課堂的一個靈活的插件,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可以成為打造高效課堂的利器。筆者認為,微課的應用不能為了評比與競賽,而應激發教師對新媒體如何推進教學實踐的探索熱情,并最終真正使學生受益。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課在高中英語教學領域也將有更廣闊的教育應用前景。
胡鐵生. 2011. 微課: 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 電化教育研究(10):61-65.
王竹立. 2014. 微課勿重走“課內整合”老路——對微課應用的再思考[J]. 遠程教育雜志(5):34-40.
?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MOOC的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實證對比研究—以高中語法教學為例》(NAFLE0314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負責人:應斌
應斌,中學一級教師,重慶市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重慶市外文學會語言測試專業委員會理事,西南大學附屬中學英語教研組組長,主要從事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雷云,中學一級教師,任教于西南大學附屬中學,四川外國語大學碩士,主要從事中學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