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琴
幼兒園育人文化是以全體教職工、幼兒以及家長作為文化建設主體,在幼兒園在長期教育實踐中積累和創造出來的,并為全體成員認同習得或共同認可價值體系、規范準則、行為活動方式及園景風貌。幼兒園育人文化包括物質、精神、制度、課程和行為這五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物質文化是外部彰顯,精神文化是核心內容,制度文化既是幼兒園物質文化建設的有力保障,又是精神文化的外在顯現,課程文化是載體,行為文化是具體表現。
一、以幼兒為本,創設“安全潔凈、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
幼兒園物質文化主要包括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外圍環境、師幼生活設施等,它既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場所,又是幼兒園獨有文化特征的體現。幼兒園環境是育人“土壤”,不但要注重“硬”環境條件的建設,還要更加突出“軟”環境的培植。幼兒園的物質環境首先要體現安全性,所有設施設備都應符合國家相關的安全標準。幼兒園的物質環境要體現審美性和教育性,環境裝飾要運用形式美的法則,裝飾要按照對稱、均衡、和諧、變化與統一等規律,色彩要鮮明、協調,有主調。這樣裝飾才能給人以美感,使幼兒受到美的熏陶。幼兒園的物質環境還要體現趣味性和參與性。園內的環境裝飾從內容到形式都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要充滿童趣,取材內容要結合幼兒生活,形式要生動活潑,形象要可愛夸張。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積極參與,一道美化。
二、以幼兒為本,創設“熱愛幼兒、和諧友善”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幼兒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它是幼兒園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后,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價值體系、教育理念、教育使命和教育目標,也是幼兒園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精神文化氛圍。對于幼教工作者而言,其工作的成敗在于是否始終忠誠并熱愛幼教事業,是否對孩子有發自內心的愛。只有全身心地愛孩子,才能激情飽滿地投身于幼教事業,并在幼教工作中自覺學習,不斷實現自我完善,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以愛為核心的幼兒園文化的培植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
三、以幼兒為本,創設“民主平等、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
幼兒園制度文化是指幼兒園以文字的形態對師生值得肯定的行為和價值觀、應該否定的價值觀所進行的明確規定,并以組織活動為載體體現出來的。制度建設應該視幼兒發展為本,立足于營造促使幼兒成功的生態文化,為每個孩子的發展創造適宜的土壤,使孩子們達到在園發展最大化和終身發展潛力的最大化。幼兒園制度建設還應重視教師發展,立足于營造煥發教師教育生活激情、激發教師的智慧、促使教師成功的教育生態文化,著力提高教師的工作質量,增加教育教學的科學含量;著力提高教師的生活質量,增加教育教學的快樂含量;著力提高教師的生命質量,增加教育教學的人文含量,讓每位教師有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
四、以幼兒為本,創設“體系開放、充滿活力”的課程文化
幼兒園課程文化是指利用幼兒園主體性文化資源以實現其特有的教育目的,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各種育人性資源的總和。大自然吐納萬物,生機盎然,蘊藏著巨大的教育財富,幼兒生來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通過踏春、野炊、秋游、寫生等活動,讓幼兒走進大自然,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幼兒園課程還要和社會生活相聯系,引導幼兒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新課程強調,要直面幼兒的成長需要,要關注幼兒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經驗,使學習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向幼兒的真實世界回歸,努力實現“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有機融合。
五、以幼兒為本,創設“注重習得、傳承發展”的行為文化
幼兒園行為文化是指由個體或群體的常態行為反映出的態度、情感、價值觀等理念和精神。行為文化對幼兒園文化的形成發揮穩定的作用,從實踐層面影響師生的價值觀念以及行為模式。以幼兒為本的行為文化主要是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園的一切活動最終目標都是促進幼兒的發展,在創設幼兒園行為文化的過程中,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在活動中,只有讓每一位幼兒參與其中,才能讓活動具有教育內涵,真正實現讓幼兒快樂且有價值地持續發展,彰顯教育文化。
綜上所述,以幼兒為本的幼兒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課程文化和行為文化是五位一體的綜合體,這五個部分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文化整體。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