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馥芬
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0》中指出,2009年我國流動人口數量達到2.11億人。其中,以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為主。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農民工群體,一個特殊的群體也隨之出現——留守兒童。伴隨著留守兒童數量的增加,與之相關的教育、心理健康等問題亦層出不窮。更重要的是,留守兒童所處的年齡段正是他們接受教育的黃金時間,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教育的缺失,無疑將對這個群體的未來,對我們未來的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關于留守兒童個體觀察及問題研究——以學生甲為例
我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接收到了一名留守兒童插班生學生甲,通過跟他的接觸對留守兒童問題有了更深刻的接觸和認識。學生甲性格文靜,喜歡看書但不愛說話,他的成績屬于中等偏上,家庭經濟情況不甚理想。因為學生甲越來越沉默寡言,他的母親才毅然決然地辭掉外地的工作回到他身邊,后又將他帶到珠海姑姑家寄居,在姑丈的相助下,入讀了我所處的公辦小學。從學生甲的事例中可以探究到關于留守兒童成長的種種問題。
1. 關于留守兒童的認知
業界普遍認為,根據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可以將其分為留守兒童、寄養式留守兒童和寄宿式留守兒童三種。學生甲的情況相對復雜,他是從一名純粹的“隔代撫養”的留守兒童發展成現在的寄養式留守兒童。但嚴格意義上說,他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寄養式留守兒童,因為他的監護人媽媽就在身邊,也因為如此,他“隔代撫養”的性質也發生了改變。可以說,他的情況在留守兒童中是較為特殊的。然而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甲的沉默寡言的性格在留守兒童中卻是普遍的。“留守”的標簽,吞噬了孩子的自我,長期“一個人”的生活,得不到陪伴的成長,讓他們對社會交往的適應性困難些,孤獨感更強烈,參加集體活動的欲望也更少。
2. 對于留守兒童的觀察及適當救助
我觀察到,學生甲是個愛讀書看報的孩子。他經常在班級的讀書角附近看書,我也時常留意他在看哪些書籍,并偶爾與他交談書中內容,傾聽他對書中內容的看法。自此后我常為他推薦書籍,并讓他說說感悟,不難觀察到他在與我交流的過程是快樂的。后來我還根據他的愛好特點推薦他參加《珠江晚報》小記者培訓班。他興奮地與我分享他的創作,我把他的文章在班上朗讀并展示在班級公告欄,讓他感受到群體的關注和贊美。
對于留守兒童,我認為,了解孩子個體的愛好并加之引導和交流,對于其性格的塑造和改變尤為基本和重要。留守兒童的沉默往往帶著自卑等消極認知,而對留守兒童群體加之肯定和贊美對增加其信心并融入集體是有積極意義的。從沉默寡言到敞開心扉,看到學生甲的巨大變化讓人著實安慰。后來因他在寫作上的特長,還被同學一致推選為班長,從一個沉默不語的插班生成長為一個品學兼優的班長,他身上貼著的“留守兒童”的標簽也被人逐漸遺忘。
千萬留守兒童的種種悲劇讓人扼腕嘆息,當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問題,對于這群“時代的孤兒”,他們的無奈,他們的孤獨,他們的自卑封閉無不令人心生無限憐憫。我作為一名基層的班主任,深感自身力量的微薄,雖然自身無法撬動時代的杠桿,但由于學生甲的到來,才讓我重新定義了教育,它不僅是教人以知識,更能給一部分人播撒下希望的種子。
3. 關于留守兒童的困境研究及救助對策
留守兒童群體并不是天生的“問題少年”,而是一個弱勢群體,在身體健康、受教育、自身發展等方面都需要社會救助。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的困境若得不到及時解決會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這樣,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困境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留守兒童的教育困境,首當其沖的是受教育難、教育質量不高的問題。早在2003年,國務院就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享受市民待遇,收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后來國家文件又規定輸入地實行“兩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學校接收為主)。但是,迎面而來的是更高的壁壘:許多城市設定了“五證”(包括暫住證、實際住所居住證明、務工就業證明、戶口所在地鄉鎮政府出具的在當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全家戶口簿),此外還有,高額的捐資助學費。
學生甲已是留守兒童中相對幸運的一例,因為有親戚的裙帶關系使他能進入公辦校門。其實更多隨遷子女進入了農民工子弟學校。《珠海市外來農民工子女狀況調查報告》中提及到,盡管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得到了普遍落實,外來工子女沒有了高昂的借讀費等障礙,但與城市的學生相比,他們還沒有充分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權利,特別是在學位分配及升學等方面,各種不平等現象依然存在。由于公辦學校學位相對緊張,不少外來工子女不得不選擇收費偏高的一些民辦學校。這意味著他們付出了比這個城市的學生更高昂的教育費用,得到的卻是滯后的民辦教育。
這還不僅僅是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在對學生甲的觀察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農村與城市教育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農村與城市在文化建設上的差距。那些留守在山溝溝里的孩子,身邊既無父母的陪伴,又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這種人為的不平等他們又該如何去彌補?在與學生甲的交談中,他談及此前的農村學校,老師一人教多門課,班上統共也就兩個老師包班,而且老師們往往脾氣不好,動不動就罵人、罰站,以至于學生并不信賴老師。
從學生甲的實例中,他身上“留守兒童”的標簽逐漸淡化,這與他本人的努力和教師的幫助是分不開。學生甲并不是一個典型的寄養式留守兒童,王東華在論證寄養批判的理由時指出,“寄養”促使“親生后母現象”在許多家庭出現,給母子雙方的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創傷。王東華認為這是生理的隔閡造成的心理隔閡。另一方面,缺少關愛的留守兒童能否得到學校及教師的學習支持與感情寄托至關重要。學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留守兒童心理上的情感缺失,然而,文中的教師,即是我本人,對學生甲的關注也是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的。由于學生群體中只有學生甲是特殊的一個,我又是一個關心留守兒童群體的教師,才引起了我的關注與幫助,最終淡化了他身上的“留守”標簽。
二、關于留守兒童研究后續問題及展望
上述提到學生甲對于留守兒童群體中是相對幸運的一例,但是各種隨遷子女的困境現狀和發展改變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學生甲因沒有珠海的戶籍且無辦理暫住證積分手續,后被迫轉回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學校讀書。對于兩年來逐漸優秀的他,對于已獲得區“三好學生”榮譽的他來說,這是殘酷的。對于我來說,也是沉重的,因為這就代表了這位可憐的孩子又要重回到生命開始的地方,重走這一條坎坷、黑暗的路。學生甲曾談及他的未來和理想:“我長大后要考中山大學文學系,我想當一名像曹文軒爺爺那樣的兒童作家,用我的筆寫出好多好多學生喜歡看的書,或者,當一名記者,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用我的筆讓大家了解兒童。”即使他離開時留下了許多的惋惜和淚水,他還是被迫返鄉了。
2013年,我國有20多個省份實施異地高考,10個省份的官方披露數據顯示,僅約有4500名考生參加“異地高考”,實屬鳳毛麟角。一方面是舉步維艱的異地高考落實政策,另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隨遷子女的數量。如果解決不了隨遷子女的中高考問題,他們只能回原戶籍所在地求學,產生更多像學生甲一樣的遭遇,產生新的留守兒童問題。
入學難、考試難、優秀難……學生甲的教育困境讓他原本就脆弱的大學夢、文學夢變得更加虛無縹緲。一個基層的班主任,一所恪守招生細則的學校,一個解決學籍生都自顧不暇的城市,顯然已經無法救助此時的留守兒童群體了。
2016年2月14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這份迄今為止最高規格的文件,提出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總體思路,并頭一回明確了責任部門。文件提出了一項目標:到2020年,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2016年8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建立健全包括監測預防、發現報告、應急處置、監護干預等在內的農村留守兒童救助保護工作機制。《2016年珠海精準扶貧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提到:加強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建設。
從被遺忘到進入頂層設計,在留守兒童的救助上,政策讓人看到希望,我們大膽假設,農村留守兒童救助保護工作機制和留守兒童關愛體系,一個從生活層面上解決問題,一個從情感層面上體現人文關懷。而源源不斷的社會救助,能夠一起匯聚在這個歷經磨難的群體上,讓他們集體告別“一個人”的從前,不要再被遺忘了,也不要再被迫“返鄉”。
我作為一名基層的班主任,或許改變不了一群人的命運,但是能給予學生甲生活的希望,在兩年的生活中為他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深感滿足。而作為人民教師,為這些希望的種子撒上鼓勵、追求和知識的光芒是畢生的追求,也是內心的福祉,今后也將把這種希望的光芒更多地播撒到每個孩子的心靈上。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