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吉龍
[摘要] 目的 比較糖尿病性骨關節病的MRI與CT的表現,探討MRI在糖尿病骨關節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所有例患者均經過MRI檢查和CT進行檢查,其中CT檢查用螺旋CT機以層厚3.2 mm掃描,層間距3.2 mm,分別觀察骨骼與軟組織,對骨質等病變進行記錄。MRI檢查采用冠狀面、橫斷面、矢狀面進行T1W掃描,進行T1W/T2W矢狀面脂肪抑制掃描,T1W冠狀面、橫斷面與矢狀面脂肪抑制增強掃描,掃描厚度選擇3 mm,間隔為1 mm。結果 CT檢查發現絕大多數患者主要表現為骨質疏松,尤其是足部骨骼與關節部位呈現彌漫性或者局限性的骨密度下降,骨小梁稀疏模糊,骨質疏松,骨皮質變薄,其中在出現關節炎和關節損傷的患者中,均有關節面白尖狀的骨質增生,主要是出現在下肢的跖趾關節部位,腳趾與跖骨部位常出現直徑1~4 mm,邊緣銳利的骨皮質缺損;MRI檢查結果主要表現為關節脫位,周圍軟組織水腫,T1,T2長信號,提示局部的炎癥;關節腔存在積液,T2加權呈現高信號,T1呈現低信號;關節周圍的骨質破壞較為嚴重,出現T1加權信號降低,T2加權信號增高,正常骨質信號消失,患者可出現軟骨組織的T1加權低信號,T2加權高信號,少數患者有骨髓T1和T2長信號,提示骨髓水腫。結論 磁共振成像對于糖尿病骨關節病變的診斷良好,與其它檢查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可以作為一種臨床檢查方法。
[關鍵詞] 糖尿病;骨關節病;CT檢查;MRI檢查;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2(a)-0112-02
糖尿病骨關節病是糖尿病的一種并發癥,是由于患者代謝紊亂和周圍神經病變導致的骨骼和關節病變,臨床稱之為糖尿病骨關節病。據統計,約有1%~2%的糖尿病患者患有本疾病,主要見于老年人,發病率男性多于女性,幾乎所有病人患有糖尿病血管和周圍神經病變,多數病人具有較長的糖尿病患病史,平均患病時間為10年[1]。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骨骼和關節的紅腫熱痛,好發于四肢關節和足部,其骨和關節病變的主要診斷手段為影像學診斷。為了提高影像診斷能力,探討MRI在該疾病中的應用,該院選擇42例糖尿病骨關節病患者,分析其臨床和影像資料,對MRI在本疾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期間收治的25例糖尿病骨關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在38~75歲,病程為5~20年。其中,有13例出現關節部位軟組織腫脹,伴有紅腫、皮膚溫度升高,足部病變22例,髖關節病變7例。經超聲波診斷發現,有35例出現下肢動脈硬化,脛動脈與足背動脈血流變慢,動脈血管狹窄,其中19例有足背動脈閉塞出現。
1.2 方法
所有例患者均經過MRI檢查和CT進行檢查,其中CT檢查用螺旋CT機以層厚3.2 mm掃描,層間距3.2 mm,分別觀察骨骼與軟組織,對骨質等病變進行記錄。病變表現主要為骨骼的骨質破壞,骨質疏松,伴有軟組織腫脹,關節脫位,關節形態基本完好,骨質破壞溶解可以向骨干和關節部位發展,關節可以出現關節面的溶解、破裂。MRI檢查采用冠狀面、橫斷面、矢狀面進行T1W掃描,進行T1W/T2W矢狀面脂肪抑制掃描,T1W冠狀面、橫斷面與矢狀面脂肪抑制增強掃描,掃描厚度選擇3 mm,間隔為1 mm,MRI檢查主要是骨質方面的改變,包括骨質的破壞、骨折與脫位等方面的異常改變。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資料;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所有患者骨關節病變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骨與關節的改變,其中CT檢查發現絕大多數患者主要表現為骨質疏松,尤其是足部骨骼與關節部位呈現彌漫性或者局限性的骨密度下降,骨小梁稀疏模糊,骨質疏松,骨皮質變薄。其中在出現關節炎和關節損傷的患者中,均有關節面白尖狀的骨質增生,主要是出現在下肢的跖趾關節部位,腳趾與跖骨部位常出現直徑1~4 mm,邊緣銳利的骨皮質缺損。MRI檢查結果主要表現為關節脫位,周圍軟組織水腫,T1,T2長信號,提示局部的炎癥,關節腔存在積液,T2加權呈現高信號,T1呈現低信號;關節周圍的骨質破壞較為嚴重,出現T1加權信號降低,T2加權信號增高,正常骨質信號消失,患者可出現軟骨組織的T1加權低信號,T2加權高信號。少數患者有骨髓T1和T2長信號,提示骨髓水腫。由以上結果可以看出,42例患者病變的CT和MRI的檢查結果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血糖升高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其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患者由于血糖過高,可以對人體內臟、血管和神經等造成損傷。其中糖尿病性骨關節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常見于四肢的骨骼和關節,尤其是足部,其主要的發病因素是由于血管神經病變以及代謝障礙共同導致的結果。糖尿病血管病變是骨關節病變的一個因素,由于血管硬化,血流降低,導致骨骼的營養不良,對于骨病的發生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糖代謝異常可以導致蛋白質的過度消耗而影響蛋白質與磷的結合以及骨基質的形成,引起了骨質疏松。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病變,使交感神經節后神經纖維功能異常,使血管擴張,增強破骨細胞的活性,加重骨質溶解[2]。另外糖尿病患者免疫力降低,容易出現感染,感染會導致肢體遠端尤其是患者足部出現潰爛癥狀。以上這些因素均成為糖尿病患者發生骨關節病變發生的重要原因,患者需要長期進行血糖的控制,防止病情反復或者加重。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種目前臨床上常見一種的影像檢查方式,常用于人體的內臟、骨骼與軟組織等相關疾病的檢查。作為CT檢查后的又一項影像檢查進步,核磁共振主要是利用原子核自旋的特性,將人體置于特殊的強磁場中,然后利用無線電射頻脈沖引起氫原子核質子共振。當無線電射頻脈沖停止后,原子核會以特定的頻率發射出信號,并且釋放被吸收的能量,這些信號被體外接收經過計算機處理獲從而得圖像,是目前一種較新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與其他的檢查手段相比較,具有掃描分辨率高、圖像更加清晰、掃描速度快等優點[3]。對于一些其它影像學檢查不能確診的疾病,核磁共振具有較好的顯示結果[4]。為了研究MRI在糖尿病骨關節疾病的診斷中的價值,該次研究以該院收治的42例糖尿病骨關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例患者均經過MRI檢查和CT進行檢查。其中CT檢查用螺旋CT機以層厚3.2 mm掃描,層間距3.2 mm,分別觀察骨骼與軟組織,對骨質等病變進行記錄。RI檢查采用冠狀面、橫斷面、矢狀面進行T1W掃描,進行T1W/T2W矢狀面脂肪抑制掃描,T1W冠狀面、橫斷面與矢狀面脂肪抑制增強掃描。結果發現,兩種檢查方式相對比,MRI對于疾病的診斷結果陽性率顯示高于CT檢查的結果,尤其是可以顯示患者骨髓水腫的變化,且MRI對于軟組織的顯示的分辨率要高于CT檢查,可以將軟組織水腫與軟組織的膿腫進行區分。在骨骼與關節方面的改變CT也有較好的診斷療效,但是與MRI相比,MRI對于軟骨炎、隱匿性骨折等方面的檢查仍具有較明顯的優勢。
綜上所述,MRI對于糖尿病骨關節疾病的診斷效果良好,陽性率顯示較高,可作為糖尿病骨關節疾病的一項檢查手段。
[參考文獻]
[1] 尹宏軍.糖尿病性骨關節病的影像學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9):119.
[2] 田曉光.糖尿病性骨關節病的醫學影像改變及治療[J].糖尿病新世界,2015(6):134.
[3] Keidar Z,Militianu D,Melamed E et al.The Diabetic Foot: Initial Experience with 18F-FDG PET/CT[J].Th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2005,46(3):444-449.
[4] 陳濤.糖尿病性骨關節病的影像學分析[J].實用臨床醫學,2012,13(6):91-92,94.
(收稿日期:201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