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祝金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心所在。但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時間緊、任務繁重,在短短一兩節課的時間內,往往要求學生認識十多個生字,學生普遍感到困難。如何優化識字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識字能力,讓學生愛識字、樂識字、會識字,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識字教學實踐,就優化識字教學方法談幾點看法。
一、看圖識字
兒童往往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的。圖畫能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并作用于大腦,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形象性。根據漢字的構字規律,對于象形、指事、會意類的漢字,可以運用形象的圖畫,把字的音、形、義有機地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建立起漢字符號與事物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例如,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三》“朝”字時,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朝”的漢字演變過程——月亮緩緩落下,一輪紅日從海平面上緩緩升起,而后慢慢升高。學生通過觀察動畫演示,既牢牢記住了“朝”的字形,又懂得了“朝”字是“月落將盡、紅日初升的大清早”的意思。
二、歸類識字
漢字中較大多數為形聲字,形旁表意,聲旁表聲。在教學中借助形聲字形旁表意的特點,從形旁入手,或同化溝通,或對比區分,達到認識一個形旁,連帶認識一長串漢字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操場上》一課時,先讓學生說說“拍球”的“拍”和“跳繩”的“跳”分別是什么旁。當學生脫口而出是提手旁和足字旁時,再用生字卡片讓學生認識本課的生字“打、拔、拍”和“跳、跑、踢”,并通過這兩個偏旁順帶認識了“扔、抓、撿、捉、指”以及“蹦、跨、蹬”。學生輕松地掌握了字音、字形,可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識字能力。
三、字理識字
在識字教學中,依據構字原理幫助學生認識漢字,會使抽象的漢字形象生動起來,學生對字義理解深入透徹,記憶起來就輕松愉快得多。
例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花鐘》的“播”字時,我從“播”的篆體字入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播”的提手旁代表的是人的手,右邊的上半部是“米”字頭上加一撇,表示谷種。農民伯伯用手把谷種播撒到田里去,就形成了漢字“播”。通過字理教學,當生字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就不再是抽象的筆畫符號,而是一幅幅直觀的圖畫,較之抽象的符號識記,這樣“講”理的識字,其“質”是根本不同的。
四、情境識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天真好奇、充滿童趣的小學生來說,積極創設情境,或直觀活動、或動手實踐、或實驗展示、或媒體演示等,以情境引學,以境助學,能有效提高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畫家和牧童》一課,筆者是這樣創設情境教學“拱”字的:“同學們看這個‘拱字,大家仔細觀察,有什么好辦法記住‘拱字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再追問:“那提手旁跟什么有關系?”學生提出這個字跟手的動作有關后,老師告訴學生“共”字是合在一起的意思。請一位學生表演“拱手”的動作,先讓學生評價,老師進而補充介紹:“拱手在古代是表示對別人的‘尊敬和‘感激,是一種禮儀。拱手時伸出左手搭在右手上,抱拳于胸前。”接著請同學們學著課文插圖中戴嵩拱手向小牧童請教的樣子,伸出兩只手合在一起做拱手的動作。這樣通過創設直觀的實踐演示情境,讓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生動起來,學生學得開心、記得深刻。
五、隨文識字
“隨文識字”是相對于“孤立識字”而言,顧名思義就是將識字教學置于文本內容的理解中,通過聯系上下文,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加以理解、認識生字,實現字不離詞,詞不離句,不僅認識個別生字,而且能靈活運用、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與實踐能力。
例如,教學《自己去吧》一課的“嗎”“吧”時,筆者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思考“小鴨是怎么學會游泳的?”引出小鴨和鴨媽媽的對話:“媽媽,您帶我去游泳好嗎?”“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而后用卡片出示生字“嗎”“吧”,進行如下識字教學:
(1)拼一拼,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記住它們?讓學生學會用“加一加”的辦法快速識記生字。
(2)說一說,想想這兩個生字有什么相同?讓學生認識到它們都有“口”字旁,都是輕聲,都在句子的最后面。
(3)理一理,教師指出這樣的詞叫做“語氣詞”,別看它們是輕聲,而且總是出現在一句話的最后面,它們的作用很大。
(4)讀一讀,通過朗讀對比,幫助學生理解“嗎”“吧”的區別。
此外,識字方法還有很多,如歌訣識字、故事識字、猜謎識字等。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創設輕松、愉快的識字情境,講究識字教學方法,開展形式多樣的識字教學,就能讓學生愛識字、會識字、善識字,開創識字教學新天地。
(作者單位:福建省上杭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