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潔
摘 要:古詩教學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之下日益受到重視。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學生在深刻體會其語言精妙的同時,還可以讓語言積累得以豐富,文化底蘊得以積淀,習作資源得以拓寬,進而促進習作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由“詩”及“文”;習作;讀詩
古人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我國,詩歌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從低年級的組詞造句和簡單的寫話到高年級的規范習作,習作水平不斷發展,這和他們的觀察、想象、思維等能力的不斷提高是分不開的。古詩表現形式獨特,學習理解并好好掌握詩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思維能力。所以,重視讀詩與習作的結合,對小學生以后的學習成長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通過古詩的語言優勢, 為習作提供豐富借鑒資源
語言的凝練和雋永是中國古詩的最大特點之一。與其他文學形式相比,古詩具有凝練性、抒情性、含蓄性等特征。古詩在短短的幾十個字之中,既要敘事,又要抒情,更需列的轍韻、句式法則,因此,古詩字字都富有深刻意義。
從詞匯方面來說,每首詩都有有限的詞語數量,但每個用詞卻獨具特色,字雖少但其能夠表達無窮的含義。從字眼方面來說,古詩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經過詩人仔細推敲的,其語言妙處往往難以用語言來表達。“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一個“綠”字展現了勃勃生機的江南早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的一個“潛”與一個“潤”字,將春雨滋潤萬物而又默默無聞的美好品格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從音韻方面來講,中國古詩遵循合轍押韻,除了給人一種音樂之美,還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的律動,讓讀者讀起來朗朗上口,從而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因此,古詩在用詞、用字、韻味這些語言上的優勢,都給小學生的習作提供了豐富的借鑒資源。
二、運用古詩的意境之美, 提高小學生的想象能力
如果文章要想形象豐富、富有文采,同時還想描摹人物的心理,渲染環境氣氛,展現人物性格,必須擁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培養小學生的想象能力是多樣的,古詩則是培養小學生想象能力的一種重要方法。
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分析和描繪古詩,讓學生進入想象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創造的欲望。例如,讓學生在《山行》 中去感受“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美麗秋景;在《小池》 中我們可以靜靜地觀看靈巧與清雅的“泉眼無聲”“ 細流潺潺”,深刻感受“蜻蜓”與“小荷”相依的樂趣。通過教師的引導,在與詩人對話的基礎上,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體味古詩,通過這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學生的想象力會被打開,自己的想象風格也會逐漸形成,其習作思路定會被拓寬。
另一方面,教師有意識地引導,讓學生以詩入題,在把握古詩愿意的基礎之上,借助詩詞當中所描繪的意境感染學生的想象能力。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古詩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種意境:一葉孤舟在浩渺的江面上漸漸遠逝,唯有藍天碧水在天際間融為一體。通過這種深邃的意境,其動感如電影畫面般,從而引起學生無限遐思,耐人尋味。這樣由“詩”及“文”才會如魚得水、游刃有余。
三、誦讀古詩,涵養學生情感
一篇優秀的古詩具有豐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不但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擁有真實情感是習作的重要前提,從誦讀古詩中,可以讓學生明白充沛的情感是習作的靈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詩句的內容和其所創造的背景來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認真體會這些詩句,仔細感悟詩句中所要詮釋的情感,從而得以啟發。如在節日到來之際,王維獨自身在異鄉,由于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便有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慨。正是有了對“夜雨”興奮的猜測,才有了詩人“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喜悅之情。在繁花似錦、鶯歌燕舞的盎然春色中,杜甫用“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表達其熱愛和平寧靜的生活的態度。因此,學生要想在習作中引起讀者感情和思想上的共鳴,打動讀者,必須具有真摯的情感。說真話、訴真情是習作的關鍵。
作為中華文化千百年來積淀下來的精華,古詩言簡意賅、寓意深刻、文化底蘊豐富,能夠引起讀者的無限遐思。如果學生要想讓自己的習作文采飛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很好地引導學生,在習作時恰到好處地引用或化用古詩文中的名句。唯有如此,才能達到由“詩”及“文”,讓習作與讀書比翼雙飛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彩伏.利用文言文教學,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芻議[J].神州,2014(14).
[2]周仁濟.古詩賞析及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通江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