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映葵
在以前的數學教學當中,老師都比較注重知識的傳授,比較少關注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因而,學生往往是數學知識掌握得多,實際運用知識的機會卻少。近年來,新課程改革之潮一浪高過一浪,《數學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情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師應指導學生把所學和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可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那么如何架構生活與數學相通的“七彩橋”,讓數學之車在生活之路上暢通無阻呢?
一、從生活中“找”數學,構建生活數學之橋的雛形
生活與數學是息息相關的,在現實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數學問題。老師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知道我們身邊就有許許多多的數學知識,學習數學有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生活。
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可以有很多種方式,比如,我在教學小數的認識時,讓學生做了一個小調查:去超市里面調查各種商品的價錢,看看有什么了現。學生們經過調查,發現商品的價錢都是兩位小數,像5.00、34.50、35.95、0.30……但它們之間也有不同,有的小數點前面只有“0”,有的卻還有其它的數字;有的小數點后面只有兩個“0”。帶著在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學生們在課堂上格外踴躍,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在細心傾聽、討論交流中了解了小數各方面的知識,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很好。
觀察、調查、發現……不一樣的方式,卻會有一樣的結果:經過老師們的引導,學生們會認識到,數學就是生活中的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構建的是生活數學之橋的雛形。
二、于情境中“學”數學,澆鑄生活數學之橋的框架
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構建的是生活數學之橋的雛形,只是一個開始,要讓這座橋經久耐用,還要有牢固的框架,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就是一個澆鑄生活數學之橋的好方法。在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有“興”而來,有“得”而歸。
比如,《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在生活中,我們能找出很多原型。因此,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課前帶來樹葉、蝴蝶、蜻蜓的圖片、各式房屋圖片等,在上課時,讓學生們小組合作去觀察這些物和圖,找出它們共同的地方。學生們經過觀察、思考和討論,發現樹葉的紋理、蝴蝶、蜻蜓、一些房屋的設計都是對稱的。接著,我又讓學生根據觀察、發現,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怎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學生很快就得出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并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在情境中學習數學,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生活的情趣、生活的多彩,可以給我們的數學教學注入更多的“活水”,學生學起數學來也不會覺得枯燥乏味。
三、在生活中“用”數學,讓數學之車在生活之路上馳騁
“學”終究是為了“用”,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如果沒有用武之地,漸漸地就會把學習數學的興趣消磨殆盡。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從而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比如,我在教學了《三角形的認識》這一內容后,在學生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知識點后,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一只小兔和一只小猴發生了爭吵,原來,它們是為了怎樣圍籬笆而吵起來的,小兔要把籬笆圍成長方形,小猴卻堅持要圍成三角形,同學們,你們支持誰呢?為什么?
學生們根據剛學的“三角形有穩定性”這一知識,闡明了自己的理由。接著,老師又讓學生舉出生活中運用三形的穩定性的例子:自行車、腳手架、支撐空調的架子……讓學生認識到:只要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我們身邊的事物,數學就處處有用。
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架構了生活與數學的七彩橋。只要我們培養學生用“心”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并樂于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數學課堂就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