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華紅 莆田市
[摘要] 目的 探究糖尿病足患者護理干預對依從性影響。方法 選取該院2015年4月—2016年2月間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干預6個月后對比兩組血糖與血脂指標變化,對比兩組生活質量與用藥依從性。結果 治療前兩組血糖、血脂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血糖與血脂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用藥依從率為93.3%(28/30),對照組為66.7%(20/30),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情感指數(6.14±1.51),生活滿意度指數(6.25±1.35),健康指數(8.52±6.24),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糖尿病足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提高用藥依從性,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采用。
[關鍵詞] 護理干預;糖尿病足;患者依從性;血糖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2(a)-0166-03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發病會使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出現水、電解質紊亂或者失衡。作為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會使多個器官功能受到影響,增加器質性病變風險,且患者需要長期用藥,治療周期長,對患者造成了嚴重心理與生理負擔,影響到患者生活質量。隨著人們對糖尿病發病機制研究日漸深入,對糖尿病患者依從性研究逐漸增多[1-2]。研究選取該院2015年4月—2016年2月間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2015年4月—2016年2月間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院指標:所有患者均滿足WHO臨床診斷標準(1999年制定),空腹血糖值>7.0 mmol/L,隨機血糖與餐后2 h血糖值>11.1 mmol/L;抬高下肢30~60 s后足部皮膚蒼白,肢體下垂后可見紫紅色;雙下肢行走無力、小腿腓肌腫痛;排除指標:心、肝、腎功能不全以及精神疾病病例,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實驗組男9例,女21例,年齡39~64歲,平均年齡(51.5±2.5)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5±2.3)年;I型糖尿病12例,II型糖尿病18例。對照組男5例,女25例,年齡40~63歲,平均年齡(46.5±3.4)歲;病程1~14年,平均病程(7.5±4.1)年;I型糖尿病16例,II型糖尿病14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病程、分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實施常規治療,對照組治療期間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干預時間6個月。方法如下。
1.2.1 對患者血糖水平密切監測 糖尿病足患者血糖控制對控制并發癥與病情惡化有顯著意義,也是糖尿病患者治療的基礎。由此,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以后就對其講解關于血糖控制與監測的重要性,告知正常血糖值與變化范圍,確保每日空腹血糖值為3.9~6.1 mmol/L之間[3],餐后2 h血糖值<7.8 mmol/L。可讓患者佩戴血糖監測儀,動態監測患者血糖變化,如果患者血糖出現波動(空腹血糖值>6.1 mmol/L,餐后2 h血糖值>7.8 mmol/L)需及時調整治療,控制好胰島素用量。
1.2.2 適量運動 糖尿病足患者每日應用胰島素且容易勞累,長時間臥床休息易使免疫力降低,為讓患者有良好體魄接受治療,護理人員可每日指導患者進行適量運動,包括慢跑、散步、太極拳、跳繩等活動。每周活動2~3 d,狀態好的患者可每日運動,運動期間出現不適或者倦怠需及時休息,適量運動可排解緩解不良情緒,保持心情愉悅。肥胖患者進餐20 min后需進行有氧運動。
1.2.3 健康教育 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對疾病知識缺乏學習與認知,容易在治療期間忽視治療注意事項,影響治療效果,護理人員可向每1位患者發放糖尿病知識手冊,講解糖尿病致病因素、預防對策治療時注意事項、血糖控制方法等,指導患者學會自我監測血糖,進而更加主動的接受治療,將治療效果提高。
1.2.4 飲食控制 控制飲食是糖尿病治療的關鍵,糖尿病患者食量大、代謝快,忽視對飲食的控制,容易出現血糖波動,需對患者每日的糖份攝取量有效控制,減少高熱量與高脂食物攝入量,每日脂肪需控制在10%~20%范圍內;蛋白質比例占30%,一半以上需為優質蛋白,比如,肉、蛋、奶、乳制品;糖份以復合糖為主,減少純糖攝入[4]。治療期間戒煙戒酒,三餐定量,忌暴飲暴食。
1.2.5 心理護理 糖尿病足治療周期長,需長期應用胰島素,經濟壓力與精神壓力較大,患者易產生焦慮、抑郁、煩躁等情緒,甚至放棄治療,護理人員需多與患者溝通,詢問患者內心想法,配合家屬開導與護理患者,可以多組織開展各種活動轉移患者注意力。可為患者制定短期治療目標(1周或者半個月),對比治療前后效果,以鼓勵患者樹立治療決心,減少對治療的擔憂。
1.2.6 加強足部護理 糖尿病足患者溫覺與觸覺功能存在障礙,需加強足部護理,改善足部功能,洗腳時動作需輕柔,緩慢搓擦,避免用力握緊清洗,動作輕柔,循序漸進,水溫控制在36~39℃,不用冷水洗腳,避免刺激足部神經,用手試熱,避免足部燙傷,洗后用干凈軟布擦拭。定期對患者腳趾甲進行修剪,穿寬松、透氣鞋襪;此外,床上休息時需使用軟枕將患肢墊高,將負重減輕,避免長時間站立、行走,寒冷天氣下需做好患足保溫工作,多按摩足部,促進血液循環;如果患者足部有潰瘍,可以使用減壓行走器或者穿石膏鞋,可有效治療潰瘍;指導患者在創傷開展趾部應急足部運動,防止足部肌肉萎縮,促進側肢血液循環;保持皮膚清潔,足部有水皰避免摩擦擠破,可應用無菌注射器將皰內膿液吸出,保持足部皮膚與組織完整,使皮膚屏障作用充分發揮,防止感染、潰爛與滲透,可以依據患者實際情況應用胰島素或者慶大霉素藥物外敷,可有效消除感染與炎癥,還可以應用碘伏稀釋液浸浴,3次/d。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指標,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值(HbALc),觀察血脂指標,包括甘油三酯(TG)、膽固醇(TC)與生活質量,對用藥依從性綜合分析。患者用藥依從性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評價:患者遵醫囑用藥、按時按量用藥為完全依從;患者擅自服藥、隨機增減藥量,不定時服藥為不依從[5]。觀察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與用藥依從性以及自我護理知識掌握情況。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使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計數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檢驗,使用χ2檢驗計數資料,檢測統計結果,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血糖與血脂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血糖、血脂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血糖與血脂指標治療后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與用藥依從性、自我護理知識掌握對比
實驗組患者用藥依從率為93.3%(28/30),對照組為66.7%(20/30),實驗組用藥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后情感指數(8.15±2.5),生活滿意度指數(11.5±1.45),健康指數(13.4±2.5)。對照組治療后情感指數(6.14±1.51),生活滿意度指數(6.25±1.35),健康指數(8.52±6.24),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中26例(86.7%)掌握了自我護理知識,對照組17例(5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足是因高血糖造成下肢供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主要特點為高血糖,長期高血糖會使患者出現各種急慢性并發癥,增加患者治療壓力。飲食控制可有效控制患者高血糖,改善高血糖狀態,將機體的靶細胞組織對胰島素敏感度降低[6],減少餓性酮癥;而適量運動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改善病癥,排出體內堆積毒素,使血糖保持穩定;健康宣教與心理護理可消除患者不良情緒,提高對糖尿病的認識,掌握更多關于糖尿病的知識,從而提高用藥依從性。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血糖與血脂在綜合護理干預后均得到改善與控制,改善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用藥依從率93.3%,對照組為66.7%,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生活質量改善上實驗組同樣優于對照組,證明了綜合護理干預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糖尿病足患者通過合理飲食、適量運動、血糖監測以及心理干預、健康指導等綜合護理干預,改善了血糖與血脂,為治療創造了有利條件,縮短了治療時間,值得臨床采用。
[參考文獻]
[1] 吳橙香,燕建軍.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光凝治療患者依從性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1(20):2-4.
[2] 陸世清,楊興萍.社區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12(9):1325-1326.
[3] 張微.綜合性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血糖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2(9):114-115,117.
[4] 梁曼,沈靜.護理干預對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6):23-24.
[5] 王文萍.綜合性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6(6):126-128.
[6] 張麗艷.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6(6):83-84.
(收稿日期:2016-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