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強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
一、引導發現,激發創新興趣
引導發現指的是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探索,發現事物發展的因果及其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我在教學《鳥的天堂》揭題后,我讓學生據題發文,甲生問:“‘天堂是什么意思?”乙生問:“鳥的天堂是什么樣的?”丙生問:“為什么稱它為鳥的天堂?”我又啟發學生:能否據此發現提問題的一般方法?學生思考后回答:提問就是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我即要求學生用這方法自己去文中探索、發現并提出問題。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在隨后的分段教學中,我讓學生依據已掌握的分段方法討論課文分段。小組議論結束以后,學生匯報:“我們發現這篇文章寫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看到的景物,因此文章可分兩段。”“我們組認為一至四自然段可以為一段,因為這部分是作者對時、地、人、事作簡要交代,所以課文可分為三段。”……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導”不放,注重對學生的“引”。這樣不僅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還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鼓勵質疑,培養創新意識
懷疑是打開創新大門的鑰匙。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順其童心,投其所好”,積極鼓勵學生敢想、敢疑、敢問,從而發現事物的奧妙。如《烏鴉喝水》一文中聰明的烏鴉把小石子放進瓶子里,使里面不多的水升高,喝到了水。學完課文后,可設問:“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么辦呢?”請小朋友給烏鴉想個好辦法。有的同學說:“用石頭把瓶磕破了烏鴉就喝到水了。”我問:“烏鴉把瓶碰碎后,水會流出來,本來不多的水就更少了,烏鴉能不能解渴啊?”又有同學說:“把瓶慢慢地推倒,然后小心地用嘴接住喝,像吸奶瓶一樣。”我贊許地說:“你的辦法不錯,有沒有更妙的?”一個同學說:“烏鴉可以撿一根吸管來。”我給了他一個大拇指,說:“如果附近有吸管的話,這的確是省力省事,最棒的辦法了!”還有的說:“烏鴉可以采根粗的蔥來吸。”我驚喜地說:“這個辦法真妙!蔥中間是空的,是天然的吸管!你真聰明。”最后總結:“剛才小朋友想出了許許多多的辦法,老師想你們如果碰到什么難題都會迎刃而解,因為你們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
三、引發求異,點燃創新火花
求異是創新的火花。要創新就需要一些非常規的思維,而這些非常規就是求異。在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積極探索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激發學生大膽求異,積極進行思維發散,敢于向書本和現成答案發難,敢于向同學、向老師、向權威挑戰。多問“真是如此嗎?”“只是如此嗎?”并去積極探索。對學生即使不恰當的駁問、發難和新解,師生不能嘲諷,對其膽量意識和精神要給予充分肯定,熱情鼓勵。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如我在教《撈鐵牛》時,當學生了解了懷丙和尚所使用的方法后,我讓他們想想:如果讓你去撈,你會怎樣做?有一個學生思考后回答:“如果我去撈,我會再加兩只船,撈的時候,把沙鏟到空船里,這樣河里就不會增加泥沙了。”多么可貴的環保意識,你能說這不是創新的火花在閃爍嗎?我當即肯定了他的想法,并鼓勵同學們都向他學習。
四、啟發想象,訓練創新思維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創新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想象能力的培養。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這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我們知道,小學生是最富于想象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不失時機地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力,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有情有景的課文時,可啟發學生進行再造想象,讓學生邊學課文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這樣既用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另外,對課文中有些寫得簡略,但有著豐富內涵的句、段,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有依據地進行擴展性想象。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同時又可以激活學生的想象,培養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憑借教材的想象因素,啟發學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