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克凱 劉慧玲 張鈺涵
【摘要】根據受教育階段和受教育者群體的差異,環境教育區分為中小學環境教育和高等院校環境教育。中小學的集中管理模式有利于環境教育的全面展開,而高等院校的粗放管理模式決定了高等院校的環境教育必須結合高等院校的培養方式和大學生的群體特征展開,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環境教育發展緩慢,效果欠佳,高等院校環境教育不僅沒有起到延續、強化的作用,反而有弱化或斷層的趨勢,那么高等院校的環境教育如何創新,如何改革才能保證高等院校環境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呢?本文從高等院校培養模式的特點以及高等院校受教育者群體的特點出發,通過研究教育模式和受教育者群體的差異,提出高等院校環境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途徑,以期提高我國高等院校環境教育的有效性和環境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環境教育 高等院校 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07-02
近年來,習總書記多次反復強調“綠水青山就是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寧棄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足見我國最高領導人和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因此,必須重視從教育抓起。利用教育手段影響下一代人的環境意識,積極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是環境保護工程的基石。
環境教育根據受教育階段和受教育者群體的差異,可以區分為中小學環境教育和高等院校環境教育。從受教育層次的時間軸來看,環境教育應該是一個連續的、不斷強化的過程,然而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環境教育表現出弱化或斷層的勢態,長期下去,后果非常嚴重。
本文首先分析我國高等院校環境教育的現狀,進而深入分析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并結合我國高等院校的培養模式和受教育者群體的特點,提出高等院校環境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途徑,以期提高我國高等院校環境教育的有效性和環境教育的質量。
1.我國高等院校環境教育現狀
1.1總體呈現弱化,局部甚至斷層現象
環境教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高等院校環境教育是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延續,然而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環境教育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與中小學環境教育相比,總體呈現出弱化的勢頭,部分院校甚至出現斷層現象。長此以往,后果非常嚴重。惠杰等(2015)以常州地區高等院校為調研對象的研究發現,常州12所工科院校,開設環境類課程的高校寥寥無幾,多數高校缺乏環境教育的普及,部分高校環境教育工作甚至缺失和空白,從而使環境教育僅停留在口號上。
1.2高等院校對環境教育不夠重視
高等院校有自己的發展目標,各個學院根據學校的目標也有自己的發展定位,是否重視環境教育似乎對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發展前景沒有太大影響,因此,不管是學校層面,還是下屬學院,都沒有投入足夠精力、物力和人力去開展環境教育的激勵機制。學校和學院的政策是直接影響教師對環境教育研究投入精力與研究深度的重要因素。
1.3師資嚴重不足
高等院校規模龐大,單單一個學院可能就已經超過了一個高中的規模,拿經濟管理學院來說,如果有十個專業,意味著一個年級至少有10個班,本科在校生一般包括4個年級,由此可見,高等院校大學生群體是如此龐大。高等院校除了環境學院有部分老師在本學院內開展環境教育外,其他學院幾乎沒有環境教育方面的老師,從生師比來看,高等院校環境教育的師資嚴重不足到何等程度。這就不難解釋,高等院校的環境教育為什么會出現弱化或斷層的現象。
1.4資金嚴重缺乏
高等院校環境普及教育的資金嚴重缺乏,甚至沒有資金支持。在設有環境學院的高等院校,投入到環境教育研究的資金也非常有限,大多數資金都是投入到環境治理研究。在沒有設置環境學院的高等院校,投入到環境教育研究的資金就更加有限了。政府雖然通過財政撥款支持高等院校的運行和發展,但沒有明確的資金是支持環境教育的,高等院校也沒有對環境教育研究給予穩定的投入。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環境教育研究不僅沒有穩定的資金支持,而且面臨資金嚴重短缺的現狀。
1.5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教學內容陳舊
隨著環境知識和環保技術的不斷發展,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應該不斷創新,教學內容也應該及時做出調整。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環境教育受到師資嚴重不足、資金投入嚴重短缺、學校激勵政策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新動力,教學內容也不能緊跟知識和技術的發展及時做出調整,教學內容陳舊。
2.加強高等院校環境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高等院校大學生遠離父母開始獨立生活,是環境教育的黃金時期
現有調查研究普遍發現大學生環保意識較強,但環保意識與環保行為脫節嚴重(惠杰等,2015;劉明,2015;周潤娟等,2014)。這表明我國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雖然接受了一定的環境教育,有較強的環保意識,但并沒有形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在中小學階段,有老師們的組織,同學們的帶領,他們參與過一定的環保實踐,但并沒有強化、固化成一種習慣。在進入高等院校后,他們遠離父母開始獨立生活,在沒有老師們、家長們的約束下,他們的行為開始隨意化,這個階段可以說是最關鍵的階段。如果高等院的環境教育能夠在中小學的基礎上加以強化,那么他們的環保行為就是在自我約束下自主形成的良好習慣,反之,如果高等院校的環境教育沒有強化,反而弱化或斷層,那么在中小學階段接受環境教育的成果都很可能付之東流。這也是為什么大學生環保意識與環保行為嚴重脫節的根源,因為環境教育在高等院校沒有得到很好的延續,沒有得到強化。大學生在自我不受約束的條件下,并沒有形成良好的環保習慣,這就要求在大學階段進行更為有效的環境教育,將他們的環保意識有效地轉化成自發的環保行為習慣。因此,大學階段是環境教育的黃金階段,如果能在此階段正確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環保習慣,那么這種習慣不僅是自發的,而且將伴隨著大學生今后的生活。
2.2大學生是即將組建新家庭單位的主要群體,將直接影響新家庭單位的環保行為
高等院校環境教育之所以是環境教育的重中之重,原因在于大學生是剛剛開始自我獨立生活的群體,在此階段,他們的行為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同時他們又經受過一系列的環境教育,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因此,他們具有較高的可塑性,在此階段加以正確引導,效果顯著。大學生同時又是即將步入社會,組建新家庭的主要群體,他們的環保意識和環境價值觀將直接影響新的家庭單位的環保行為,并潛移默化地影響下一代的環保意識。
2.3大學生是企業的高級預備人才,他們的環保意識對企業未來的環保決策影響重大
不可否認,大學生是具備較高綜合素質和較強專業素質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進入企業后,大學生是企業重點培養的高級預備人才。企業決策層的高級人才大多數都是從優秀的大學畢業生中選拔出來的,因此,他們的環保意識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決策,尤其是與環保相關的決策。高等院校的環境教育是在大學生開始獨立生活的階段所展開的,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見高等院校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4大學生是創業的主要群體,他們的環保意識決定新興企業的環保行為
環境污染主要來源于企業,而企業行為主要取決于企業家。調查顯示,大學生是創業的主力軍,可見大學生是未來企業家的主要群體,他們的環保意識、環保知識和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企業的環保行為和環保投入。高等院校開展有效的環境教育,不僅有助于大學生了解相關的環保知識和技術,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而且有助于大學生創業項目的選擇。
3.高等院校如何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和大學生群體特征進行環境教育改革和創新
3.1環境教育模式
中小學按年級、按班級排課的教育模式,決定了中小學環境教育的模式主要是統一安排,集中學習,這樣的方式有利于環境教育的全面展開,覆蓋面廣。高等院校的環境教育不可能像中小學那樣,所有專業、所有年級一周排一次課,進行全面定期教育。高等院校以修滿學分作為順利畢業的條件。結合高等院校自由選課獲取課程學分學習的特點,高等院校同樣可以設置環境教育的學分,而且應該像體育、英語一樣設置成必須要達到的學分,而不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就像體育可以選乒乓球、羽毛球等一樣,環境教育的學分可以通過選修環境教育相關課程獲得,如環境教育、綠色建筑等,還可以通過環保社團的環保實踐獲得,如參加10次以上環保社團組織的推廣宣傳、實踐活動即可獲得幾個學分。
3.2環境教育內容
高等院校環境教育的內容應該結合大學生的知識需求展開。中小學統一教材、統一課程的學習模式決定了中小學的環境教育同樣是統一集中的模式,而大學生是高級專門人才,有自己的專屬研究領域,畢業后即將進入不同的行業開展工作,他們對行業所涉及的環保知識有非常強烈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的環境教育可以結合未來工作所屬行業展開。大學生是即將步入社會的主要群體,他們面臨著擇業、購房等與之密切相關的問題,因此,他們對綠色出行、綠色住宅、綠色食品等方面的環保知識同樣十分渴求。高等院校環境教育的內容應該在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擴展。結合大學生的知識需求而展開的環境教育將是非常有效的。
4.高等院校環境教育實施途徑
高等院校環境教育作為中小學環境教育的接力者,應該在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基礎上,結合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大學生群體的特點提出新的思路和途徑。具體建議如下:
4.1環境教育模式
高等院校可以在培養方案中設置環境教育學分,大概1~2個學分。獲得學分的方式可以是選修環境教育類課程、參與環保社團的實踐、或學校組織的校企合作實踐。
4.2環境教育教學方式
環境教育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幾種:課程教學、講座、案例學習討論、環保企業展示等。其中以課程教學為主,其他方式為輔。 4.3環境教育課程內容
課程設置可以參考:環境教育通識課、綠色建筑、能源行業環境教育、農副產品行業環境教育等。
高等院校環境教育內容應結合專業知識需求,講解不同行業涉及的環保知識。大學生的專業選擇決定了未來就業的行業,結合未來就業的行業,傳授講解與企業相關的環境知識,不僅可以滿足大學生的知識需求,豐富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環境教育的質量。
高等院校環境教育還可以結合大學生的生活需求,講解綠色建筑環保知識。大學生是即將組建新家庭的主要群體,是未來住宅消費的剛需群體,他們對綠色建筑的知識有很大的需求,開設綠色建筑課程不僅有助于開展環境教育,而且有助于大學生了解建筑與人體健康及舒適度,建筑使用中的節能效應,從而了解綠色住宅的價值,真正從日常生活中節約資源、踐行環保。
4.4支持、利用環保社團
社團是高等院校最突出的特色之一,近年來,高校環保社團更是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這是大學生環保意識較強的具體表現。社團在高等院校大學生群體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高校環境教育應與環保社團聯合起來,一方面給予專業性的環境教育,一方面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從而充分利用環保社團的影響力進行宣傳和教育。
4.5環境教育講座
講座可以參考介紹先進環保技術,最新的環保動態,以及當前面臨的突出的環境問題。大學生是創業的主力軍,介紹先進的環保技術,不僅進行了有效的環境教育,而且有助于創業大學生優選創業項目。大學生是極具創新精神的群體,介紹尚未解決的環境問題和當前研究的現狀,在進行環境教育的同時,有助于激發大學生去解決問題的熱情。
4.6環境教育案例討論
案例討論可以參考利用上市公司的真實事例展開討論。如以某上市公司環境污染為案例,對案例的深入展開與討論,不僅宣傳了相關行業的環保知識,而且可以了解當前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及違規的經濟后果。
4.7加強校企合作
通過與企業合作,參觀廢棄資源循環利用企業,如格林美等,讓大學生充分了解廢棄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通過展示變廢為寶的過程,加大宣傳電子廢棄物回收桶的環保價值,調動大學生將廢棄物進行源頭分類的積極性,自覺將電子廢棄物投入電子廢棄物回收桶內,履行環保責任。通過合作,企業可以增強知名度,并吸引優秀人才,高等院校則進行了非常有意義的環境教育。
4.8環保宣傳
高等院校食堂貼出的“不剩飯、不剩菜”的宣傳語,從橫幅到每張餐桌,都有醒目的提示,效果非常好。環境教育同樣也可以通過環保宣傳標語進行宣傳,如食堂、寢室、超市等都是很好的宣傳地點。
5.結論
環境教育是環境保護工程的重要基石,而高等院校環境教育則是環境教育的黃金階段和沖刺階段。高等院校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需求展開充分必要的環境教育和環境教育實踐。
參考文獻:
[1]才惠蓮.我國環境教育認證制度的構想[J].中國高教研究,2015(7):84-87.
[2]陳海濱,胡洋,劉芳芳,李曉峰.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引發的全民教育中的環境教育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3):75-78.
[3]劉明.高職院校大學生環保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1):173-174.
[4]馬曉力.非環境專業高校學生環保思想普及教育研究[J]. 環境教育,2011(5):60-62.
[5]翟子豪.氣候行動,從環境教育開始[N].光明日報,2015-12-8(15).
作者簡介:
蔡克凱,工學學士,高級建筑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綠色建筑。
劉慧玲,管理學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社會責任。
張鈺涵,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學生環保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