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興
我校地處廣州市海珠區東部城鄉結合部,受地理位置、場地、器材、學生身體素質等因素的影響,校園現有體育器材不能滿足當前學校體育大課間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需求,學生自覺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不高。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選擇毽球作為我校特色運動項目。毽球體積小,易攜帶,外形美觀漂亮,可自制,技巧要求不高,受學生體育基礎和身體素質的影響較小。不同層次的學生,只要通過自身的努力,都能在毽球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吸引學生積極、自覺地參與。“人手一毽、每天必練”,現在校園里到處可見學生踢毽球的身影,“玩中學、學中玩”,既能享受到其中的樂趣,又能提高技術,鍛煉身體。
一、毽球特色教學納入學校工作計劃
將毽球運動列入學校工作規劃中,并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擴大毽球運動在學校的影響力,形成毽球校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毽球的積極性。
根據一、二年級的特點,教學目標是掌握盤踢、繃踢兩種基本踢法,一年級左右腳能連續踢5下,二年級左右腳能連續踢10下。
根據三、四年級的特點,教學目標是熟練盤踢、磕踢、繃踢三種基本踢法,膝蓋互換磕踢10次以上。
根據五、六年級的特點,教學目標是盤踢、磕踢、拐踢、繃踢左右腳能連續踢30次以上,膝蓋互換磕踢15次以上,掌握腳正背發球。
二、豐富毽球教學內容
1. 基礎技術與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相結合
球性練習。小學生的毽球球性練習是學習毽球最基本的動作方法,在學生學習毽球的整個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反復練習枯燥的球性過程中常常會令學生出現不愿意學、不耐煩、現厭惡的情緒。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為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在常規的基本球性練習過程讓學生自主創設有效的動作方法,經過老師的篩選和編排,形成以學生自創為主的毽球自編操。在與傳統球性練習相比,參與自己創編的毽球操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在教學中更能熟練掌握毽球基本功的教學目標。
發球練習。發球技術在毽球比賽中的作用是直接得分的手段,但長期練習原地發球是一項非常枯燥的活動,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成為毽球教學的關鍵。采用靈活多樣的發球方式,如定點發球、發球穿越呼啦圈等。學生積極主動練習發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發球的技術技能,完成了教學目標。
2. 個體技術與集體技術相結合教學
毽球運動是一項極需集體協作的運動。在毽球比賽中,個人超強的技術是比賽取勝關鍵,但是再強的個人技術也不可能一個人打完比賽。集體技戰術為個人技術發揮提供了保證,在比賽中任何個人技術都離不開集體技術。所以在教學中,在個人技術達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必須進行集體技術教學,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人、多人配合傳接球。在個人傳接球動作技術相對熟練后,側重兩人或三人傳接球。教學中增加傳接球練習的內容:如兩人兩球傳接球、三人兩球傳接練習等,在學生熱情參與練習中體現團隊協作精神,促使學生在無形中形成牢固的動作技術技能。
行進間傳接球。在個人傳接球技術上升到熟練程度的時候,增加行進間傳球練習,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傳接球技術,同時能提高集體技術的配合,提高全隊在比賽中控制球的能力。
傳踩配合。在盤球、傳球、行進間傳接球技術更為熟練后,適當增加傳踩配合等內容,在復雜的多種配合中更能提高學生學習毽球的積極性、運動技術技能和團隊精神。
在學校體育運動會中進行各種形式的“毽球比賽”,定時盤踢比多、親子踢準,三對三網毽競技比賽等,以比賽促進教學,在激烈的游戲比賽中激發學生學習毽球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3. 合理的組織形式,提高利于特色教學的高效性
合理利用場地器材。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適當地調整場地、器材,能更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如,毽球比賽標準場地長為11.88米,寬6.10米,網高1.5米,而小學生特別是水平二(三、四年級)的學生感覺這個網高度比較高,所以將網高度調整到1米,使網高度更適合小學生的特點。
自主練習、分組練習和協作練習相結合。小組合作練習、交流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組織方式。通過自主練習、分組練習和協作練習相結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當主角;能使學生通過參與教學活動、討論學習內容、練習運動技術技能,展示自我的能力;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及時點撥、指導、糾正、鼓勵、激勵學生,加快練習頻率和次數,從而加大課堂教學強度密度。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