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希勍
摘 要:本文對相關國內外文獻進行梳理,闡述了生態科技創新的內涵、維度構成、影響因素等,并對此做了評價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幫助。
關鍵詞:生態科技創新內涵 維度 影響因素
工業革命以來,各國單純的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帶來的后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占了越來重的比重,經濟增長幾乎被環境污染完全抵消,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城市化進程高度發展引起的“三廢”排放增加,導致資源匱乏、生物多樣性減少、流行性疾病蔓延,生態環境危機不斷加劇。經濟的發展速度也逐漸減慢了下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發展綠色經濟的必要性。技術創新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但人們卻又不得不依賴它去解決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也離不開它(楊發明,吳光漢,1998)。因此,改變傳統單一的技術創新模式迫在眉睫。在技術創新的各個階段中引入生態思想,使得技術創新有利于保護資源和環境,不再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人的生存發展的效益(余敬,董青,2000)。生態科技創新與傳統的技術創新相比,生態科技創新不僅可以帶來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帶來環境效益。
一、生態科技創新的內涵及其研究進展
在對生態科技創新研究的近二十年中,由于學者們的偏好和背景的不同,有學者稱生態技術創新,也有學者稱綠色技術創新,但其研究實質和生態科技創新是一致的,都可看為生態科技創新的范疇。自從1996年Fussler和James在《推動生態創新:為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突破體系》一書中提出生態科技創新,將其定義為“開發能夠帶來商業價值且同時顯著降低環境危害性的新產品、新服務或新工藝的過程”。生態科技創新的內涵也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漸漸清晰的呈現在人們面前。對生態科技創新的內涵已經基本厘清,不同學者對生態科技創新的內涵曾提出過不同的定義。從狹義上就具體技術而言,生態科技創新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一是終端技術,其特點是對產業廢棄物進行處理;二是再生技術;三是內部處理技術。其核心思想就是如何將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減少到最小。從廣義上看,生態科技創新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術創新過程的生態化、技術經濟范式生態化和R&D生態化等幾個方面。在技術創新的各個階段引入生態觀念,使得生態技術的創新和其他活動的創新和諧共生,引起其它創新活動的生態化,以期實現資源跨產業循環利用。由關注生態技術本身的創新(呂燕和蔡寧,1998;Rennings,2000)到以可持續發展(榮誠,2004;董穎和石磊,2010)為目的,注重環境保護,強調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學者們已經意識到:生態科技創新不僅僅是生態技術層次的創新,應該把有利于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有效的改善環境或降低對環境損害的創造性活動稱作生態科技創新,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對生態科技創新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也給予了相當數量的研究課題進行支持,很多高校對生態科技創新的研究由理論到實際應用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同時從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統計關于生態科技創新的研究文獻數量可知,從1996年到2007年有二百多篇,從2007年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后,關于生態科技創新的研究文獻以平均每年13%左右的速度增加,表明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目光投向生態科技創新的研究,但是在我國有影響力的期刊中發表的研究成果少,且實證研究極其匱乏,從研究者的地理分布來看較為分散,這說明本研究領域中的專家學者合作較少,對創新不利(李丹,楊建君,2015)。
二、生態科技創新維度構成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歸納整理發現,生態科技創新不僅有賴于市場源動力,還必須有政府法規,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的支撐。因此根據研究的需要不同的學者們選擇不同的指標與維度進行研究,顯然沒有一個標準的尺度。有用單一指標去測量的,如Lanjouw和Mody(1996)用環境專利作為生態科技創新能力的表征,探究法規對生態科技創新的影響;王文普和陳斌(2013)探究環境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環境政策整體上對生態科技創新有著顯著的激勵作用。也有多指標多角度去測量的如rundel和Kemp(2009)提出從四個角度對生態科技創新進行評價:投入水平,中級產出水平,間接績效水平和直接績效水平。如呂燕和蔡寧(1998)認為生態技術創新包含末端技術、工藝導向型技術和產品導向型技術創新。陳勁(2002)在綠色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借鑒傳統技術創新審計與Mdau(1997)開發出的審計方法,從投入、過程、績效三個視角對國家綠色技術創新進行審計。尹艷冰(2008)通過對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的研究,結合生態化技術創新自有的特征從內部影響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兩個視角來研究生態技術創新。種孟楠(2014)基于企業主體外部因素的影響提出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支撐能力,再結合其創新投入能力和產出能力通過三個維度來測量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概括來說國內學者對生態科技創新內涵的理解分為經濟視角、環境視角、過程視角、系統視角。如果如果細分可以劃為環境政策、人力投入、經濟投入、能源投入、資源投入、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幾方面。
三、生態科技創新的影響因素
對于生態科技創新的影響因素的探究大多是從企業層面展開的,如許士春,何正霞,龍如銀(2012)探究環境規制(排污稅、拍賣的排污許可和可交易的排污許可)對企業生態科技創新的影響,研究發現排污稅率和排污許可價格對企業生態科技創新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可交易排污許可的促進作用不明顯,李婉紅,畢克新等(2013)實證研究了環境規制強度對生態科技創新的影響;華振(2011)通過計量模型研究發現R&D投入、人力資本投入以及企業污染治理投資對生態科技創新能力的激勵作用顯著正相關;Popp,Hafner和Johnstone(2007)從知識產出的角度采用環境專利衡量企業生態科技創新能力;Handfield等人(2002)從消費者的角度研究發現綠色消費可以促進生態科技創新。在研究區域生態科技創新時涉及的因素更為復雜,如丁韋娜(2015)還將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綠色技術擴散考慮在內。
總體來說,生態科技創新的影響因素包括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環境規制、生態科技創新的投入、產出、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需求、綠色技術擴散等因素,由于生態科技創新帶來環境效益的同時并不一定能帶來經濟效益,那是人們忽視了生態環境也是有價的,因此在后續研究中很有必要將生態環境的價值考慮進去。
四、總結
通過對上述文獻的梳理、總結可知關于生態科技創新的研究日趨成熟,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生態科技創新的內涵已經逐漸被厘清,其維度構成及其內部影響因素并不統一,需要后來的研究者們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評定選取。雖然生態科技創新的研究越來越多,但在有影響力的期刊發表的較少,希望本領域的研究者們積極進行交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從而促進生態科技創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Acemoglu D, Aghion P, Bursztyn L, Hemous D. 2012. The Environment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2, 102(1); 66-131.
[2]Fussler,James P. Eco-Innovation:A Break Thorough Disciline for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M].Pitman:London,1996.
[3]蔡寧,葛朝陽.綠色技術創新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宏觀作用機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30(3):52-56.
[4]陳勁. 綠色技術創新審計指標測量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 2001( 11) : 70 - 75.
[5]戴鴻軼.對環境創新研究的一些評論[J].科學學研究,2009(11):1602-1609.
[6]董穎,石磊.生態創新的內涵、分類體系與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0,30(9):2465-2474.
[7]李丹,楊建軍.國內綠色技術創新文獻特色及前沿探究[J]科研管理,2015,36(6):109-118.
[8]呂玉輝,丁長青.技術創新生態與生態技術創新及其他[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3): 33-34.
[9]榮誠. 生態技術創新初探[J].中國軟科學,2004(5): 159-160.
[10]孫亞梅,呂永龍,王鐵宇. 基于專利的區域環境技術創新水平空間分異研究[J]. 環境工程學報,2007(3):1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