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英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體現了越來越多的優越性。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如何有效地進行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提升學生課堂參與效率
初中語文教學應呈現豐富的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感。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下,較多的時間都花在讀、記、默、寫等方面。長此以往,這種機械地完成學習任務的方式會使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對語文學習形成冷漠、無所謂的消極心態。從初中生的心智特點出發,他們比較喜歡不同形式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刺激。此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動態的語文教學情境,有效整合優質課程資源,采用圖文、動畫、視頻等形式呈現出適合學生學習需求的語文素材,就能迅速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觸動學生的心靈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如我們在進行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一課的教學時,很多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聽說過蘇州園林,或通過網絡途徑,或聽身邊去過那里的人講述,或在電視上看到風景如畫的片段,但對于農村初中學生來講,很少有機會了解蘇州園林。于是我們可用PPT真實地、全方位地呈現蘇州園林的系列美景圖。這些圖片所體現的情境很好地吸引著學生的眼球,刺激著他們的視覺感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的欲望,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率。
二、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落實其學習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脫離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重視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的徹底革新,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利用信息技術有效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學習能力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如我們在進行九年級下冊《〈孟子〉二章》一課的教學時,在正式開始這部分內容教學前,我就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通過平板電腦上網搜集學習資料。為了防止搜集資源的交叉性和雜亂性,我們可引導學習小組有針對性地搜集相應學習資料,如布置部分小組負責搜集孟子的簡介,詳細了解孟子的基本生平信息,包括生辰、姓名、思想主張、國別學派等,布置部分小組搜集有關孟子的大事年表,了解孟子在當時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為當時社會發展所做出的杰出貢獻;等等。不少學生還查閱到了老師布置的任務之外的資料,大大豐富了視野。接下來,可通過數影儀對學生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現場展示。具體展示過程中,可確定展示活動的主持人,同時讓每一學習小組選出發言人,以負責本組搜集成果的交流與展示。教師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完全讓學生自主學習,僅在展示活動結束后進行必要的點撥與總結,充分體現和落實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核心教學理念。
三、利用信息技術加強溝
通交流,鍛煉學生實踐運用技能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下,師生之間開展著激烈的“博弈”:教師想方設法利用一切時間加強對學生的“無縫隙管理”,而學生則千方百計地與教師捉迷藏、打游擊,逃避教師的管理與教育。這樣,學生與教師之間很難形成和諧友好的關系,缺乏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因此得不到有效的鍛煉,新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也很難得到落實。此時,我們可以考慮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藝術化地呈現各種教學需要的圖文、視頻資料,并通過多媒體、網絡的互動功能進行教學。
如我們可以組建班級學科學習的網絡平臺,不定期與學生分享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料、課外資源、名師微課、專家講座等資源。這種信息技術運用手段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鍛煉了其語文思維能力。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與學生或學生家長進行語文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思想交流,布置語文學習任務,使語文課堂陣地延伸到家庭,綜合提升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語文學科的實踐與應用能力。
如我們在進行八年級下冊《敬業與樂業》一課的教學時,可以利用班級博客平臺提前發布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學校、社會中尋找自己看到的敬業與樂業的人,并把看到的具體敬業樂業的事跡告訴身邊的人。
總之,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讓語文教學真正服務于提升學生學科素養與綜合技能。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高明學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