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卓
【摘 要】 城鎮化水平的高低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其經濟文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識,根據世界普遍規律可以知道: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越發達,則其城鎮化水平也就越高。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三五規劃強調繼續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村人口舉家進城落戶,進一步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健的推進城鎮化。湖南省作為中部重要發展地區,2015年GDP總量位列全國第十,而湖南省城鎮化率明顯低于國家平均水平,本文根據湖南省城市化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就如何提高湖南省城鎮化水平,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文化發展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城鎮化 區域發展 經濟發展
引言:城鎮化是指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中,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居住方式向城鎮轉變的過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是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但我國存在明顯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極大的阻礙了人口的自由流動,在農村有大量的勞動力剩余,并且在農村內部無法自我消滅,這就造成很大一部分農村人口涌入城市的現象。因此加快城鎮化的水平是解決人口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的重要途徑,加快勞動力向城市遷移、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必經途徑,是中國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必經途徑。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也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腳踏實地認真貫徹國家思想繼續推進城鎮化,對于全方面進行國家區域性戰略從而推進各省協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進一步使產業結構升級加速、促進經濟不斷向著健康有利的方向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進一步破解城鄉二元經濟體質,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進一步保持全社會自由民主和諧,促使全社會長足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湖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速實現現代化、實現中國夢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湖南省城鎮化的發展現狀
湖南省位處中部地區,是廣東福建等東部沿海地區向貴州四川等中西部地區過渡的省份,靠近珠三角、長三角、大閩西等經濟區,自古以來,湖南省就是農業大戶、人口大戶。湖南省城鎮化率從1978年11.49%提高到2015年50.89%,根據經濟學家的研究資料發現以下規律:城鎮化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初期階段(城鎮人口與總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快速發展階段(城鎮人口與總人口比重處在30%到70%之間)、成熟階段(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在70%到90%之間,因此湖南省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根據計算可以得出,每當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有一千萬到一千兩百萬的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鎮,如今國內外在研究城鎮化水平時,都用城鎮化人口與總人口的比例來代表城鎮化水平。
1.1 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南省城鎮化進入初期階段,國家“一五”計劃實施,湖南省重點發展了長沙、株洲、湘潭、衡陽等地區的工業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1949-1957年,湖南省城市總數達到16個,城鎮人口也上增加到了329萬,城鎮化率提高到了9.38%。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這也使得湖南省的城鎮化有了新的發展方向,1978年至1990年,城鎮化率從11.5%提高到17.5%,總共上浮6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0.5個百分點,截止到2014年湖南省城鎮化率達到49.28%,比2005年湖南省城鎮化率的37%提高了12個百分點,年平均增長1.2個百分點。根據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湖南省八十年代年增長0.52個百分點,九十年代年增長1.18個百分點,新世紀以來年增長2個百分點。截止到2014年底,湖南省城鎮人口為3549萬人,相比2000年的1952萬人增加了1600萬人口。湖南省1978年擁有地級市3個,縣級市7個,到1998年發展到一個自治州,13個地級市,16個縣級市,72個縣數,地級市增加10個,縣級市增加9個,鄉數減少了近2000個。而與全國平均城鎮化水平差距趨勢由逐漸增大到近十年來逐漸變小,1978年全國城鎮化率為17.92%,比湖南省高6.4個百分點,2000年,全國城鎮化率為36.22%,比湖南省的城鎮化率29%高出了7個百分點,2005年,全國城鎮化率為42.99%,比湖南省的城鎮化率37%高出了6個百分點,而截止到2014年,全國城鎮化率為54.77%,湖南省的城鎮化率為49%,差距僅5.3個百分點。因此可以看出,湖南省城鎮化率在逐年上升,2020年預期將城鎮化率提高到58%左右,這將會使得湖南省城市化率與全國的城市化率的差距進一步減小。
1.2 城鎮布局和規模結構進一步優化
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程度不斷增強,2015年長株潭地區GDP總額12548億元,相比2014年增長8.6個百分點,相比湖南省平均水平高出1.3個百分點;長株潭三市GDP總量占湖南省GDP比重為43.2%,比2005年提高了6.2個百分點;2015年湖南省人均GDP43114元,而長株潭三市人均GDP為78629元,遠超湖南省平均水平。另外,各個地級市建立了等級完備、功能互補的新型城鎮體系結構,湘南經濟圈、湘西經濟圈、環洞庭湖經濟圈、湘中經濟圈的城鎮化水平與城鎮數量也在不斷提高。從1978—2014年,湖南省設市(包括縣級市)從10個增加到29個,這其中還不包括一個自治州-湘西自治州,鎮的數量也從1978年的154個增加到了1153個,實現了量的飛躍,現在湖南省包括3個大城市、8個中等城市、18個小城市。 改革開放30年來,湖南省積極貫徹黨的宗旨,不斷進行經濟發展,現如今經濟實力已經有了一個質的飛躍,2014年湖南省GDP總量為2.7萬億元,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城鎮化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截止至2014年覆蓋全省、連通各個縣市區的高速公路已經全部開通,13個地級市和一個自治州中,已經有10個地區開通了高鐵,日益完整的現代交通體系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動力,為更快更好更穩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優異的條件。
二、 湖南省城鎮化面臨的問題分析
雖然湖南省城鎮化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公共設施越來越便利,經濟增加越來越迅速,人類居住的環境也在持續進步,但是也浮現出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對于進一步發展城鎮化水平,提高經濟實力形成了碩大的挑戰。
2.1 與工業化發展水平不匹配
工業化的發展可以發揮集聚效應,吸納更多的勞動力,提高城鎮化率,湖南省的工業化率超過40%,已經進入工業化的擴張階段,在這個階段,工業化與城鎮化的互動關系最為顯著,城市通過集聚效應吸引人口,進一步對工業增長起拉升作用,由此來發展農業現代化,從而進一步發展城鎮化,這是一個互動協同的過程,但是與工業化水平相比,湖南省的城鎮化水平與之不匹配,相對滯后于工業化的發展。一般可以用城鎮化水平和工業化水平的比值來衡量關聯度,合理的范圍應該是1.4-2.5之間,根據計算,2000年比值為0.818,2005年比值為0.93,2013年比值為1.023,2014年比值為1.067,通過數據可以發現,該比值呈上升的增長趨勢,但是和一般規律不匹配。
2.2 湖南省第三產業水平低
在城鎮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根據發展階段的不同則會與不同的產業結構相聯系,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鎮化率的發展,而工業也需要城鎮發揮聚集效應來吸引勞動力,從而進一步加深工業化水平。在城鎮化發展的開始階段和中間階段,工業化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并不能持續的增加城鎮化水平,反而會帶來空氣的污染和環境的破壞。在城鎮化的穩定期,第三產業成為了城鎮化的動力來源,城鎮化率將高于工業化率。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化率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呈現高度的正相關,第三產業的發展為更多的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進一步促進城鎮化率水平。然而,湖南省第三產業GDP占總GDP的比例從1978年的18.6%提高到了2014年的42.2%。雖然城鎮化率和第三產業占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還是存在總量偏低,水平不高的情況,2014年全國城鎮化率為54.77%,2014年我國服務業比重為48.1%,而湖南省的服務業比重為42.2%。因此可見城鎮化率和服務業比重都低于中國平均水平,并且根據歷年來湖南省服務業比重發現,湖南省服務業比重在2005達到了最高點43.7%,近幾年服務業比重一直徘徊在40%左右,因此湖南省第三產業水平低是造成湖南省城鎮化率低的關鍵因素,應加強欠發達地區的新型工業化建設,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2.3 湖南省各地級市發展水平不平衡
根據湖南統計年鑒2015,截止到2014年年底,湖南縣級以上城市共有1053個。與1978年相比增加了999個,與2010年相比城鎮個數增加了44個,但是由于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基礎設施建設等原因,湖南省各個地級市發展不平衡,差異較大。2014年湖南省共有29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其中地級市13個,縣級市16個,縣城數量為72個,鎮1053個,而湘東地區城鎮密度最大,湘北地區次之,湘中、湘南地區密度居中,湘西地區密度最小。
三、 提高湖南省城鎮化水平的對策建議
湖南省已進入城鎮化率30%—70%的快速發展時期,城鎮化空間格局逐步成型,農業轉移人口規模快速增長,必須適應內外部環境和條件的深刻變化,推動城鎮化進入質量與速度并重、以提升質量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
3.1 湖南省經濟發達地區的政策指導-長株潭地區
長株潭地區應發揮示范帶動效應,其作為湖南省城鎮化率最高、經濟最發達、經濟基礎最雄厚、區位效應最明顯的地區,為湖南省城鎮化進一步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政府應該將資金引導到住房建設方面,為新增的農村人口解決最大的住宿問題,另外還需要完善醫療、保險、子女教育等問題。另外作為全省最發達的地區,應該進一步利用其自身的優勢,主動對接長三角經濟圈,優化城市群的結構,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進一步統籌規劃城市群的資源開發、產業布局、設施設備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進一步推進公共交通設施的發展,例如增加城市鐵路的運行趟數,加快機場建設、長株潭組合港等現代交通網絡的建設,加大創新力度,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人口聚集,打破跨區域行政體制等障礙,將長株潭地區的產業向周邊的地級市和有實力的縣級市轉移和梯度擴散。
以發展第三產業為中心,著力發展經濟金融、科技研究、電子商務、文化產業等服務業,進一步利用長株潭城市群的優勢,鼓勵高學歷人才進行科研項目的研究,提高對湖南省高科技基礎的支撐能力,鼓勵創新發展金融產品,鼓勵金融機構在長株潭地區建立金融活動中心或者片區總部等,鼓勵各大企業在長株潭地區設立中部地區的活動中心從而進一步進行電子商務等運營活動。在長沙市大力發展娛樂業,多建立影視文化制作基地,例如大王山影視基地等,同時大力推進人才、資本、技術、信息等高級生產要素的聚集與融合,振新湖南省老工業基地,輻射并帶動周邊經濟區域、鄉村的發展。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新材料等新興產,進一步加快湖南省城鎮化進程。將長株潭城市群建設成影響華中地區乃至影響全國的現代化生態城市群。
3.2 湖南省各個地級市的政策指導
各地級市的發展是湖南省持續發展城鎮化的重要因素,以地理因素劃分的幾個由不同地級市構成的經濟圈應根據環境、資源等發展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城市的綜合經濟帶動能力,提高城市的集聚和輻射能力。環洞庭湖城市圈包括岳陽、益陽、常德三市,其城市化發展處于中低水平,該區依托洞庭湖的地理優勢,水系豐富,水陸交通發達,人口眾多,產業結構偏輕型化,應積極建設跨地區湖區發展,在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應利用現有的水資源,發展高效水產業、高耗水型資源加工業和制造業。湘西經濟區包括懷化、湘西自治州、張家界三市,城市化水平為省內最低水平,應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旅游產業,以新型旅游產業加大城市化發展水平,提高城市對農業人口的吸收能力,嚴格控制污染企業,重點保護生態旅游環境,走旅游帶動型城市化道路。湘南經濟區包括永州、郴州、衡陽交通發達,靠近珠三角和大閩西經濟區,應充分發揮地理優勢,承接珠三角地區向中部地區轉移的產業。在不斷深化城鎮化發展水平的過程中,湘南地區應該以老工業基地,經濟較發達的衡陽為中心,進一步改善投資的環境,增加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的優秀的企業家回家鄉,建故鄉。同時還可以利用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深入發展制造業和旅游業,增加城鎮能容納的就業人數,提高經濟水平,同時對加強對環境的全面建設和監督管理。湘中經濟區包括邵陽和婁底,該區礦產資源豐富,工業體系完整,工業基礎較雄厚,但是工業水平低,產業結構層次低。應對工業企業進行深化改革,使其成為結構合理、效益優良的企業,走加工工業帶動型的城市化道路。
【參考文獻】
[1] 陳文勝,王文強. 當前湖南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報告[J]. 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3,03:14-21.
[2] 顧朝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研究[J]. 人文地理,2004,02:1-5.
[3] 王樂軍,鄭近德. 湖南省城市化與第三產業互動關系研究[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493-497.
[4] 李勇堅,夏杰長.戶籍制度、城市化與服務業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J].經濟與管理,2008,9: 5-10.
[5] 牛文元.中國城市化發展報告[ 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66-77.
[6] 李官生.長株潭模式與新型城市化[ 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9.88-89.
[7] 湖南省建設廳.湖南省3 +5 城市群城鎮體系規劃[ M] .長沙:湖南出版社, 2009.34-56.
[8] 蔣永清.中國城市化的世紀回顧與展望[ J] .求索, 2001,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