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華+劉敏儀

“統計與概率”領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數據分析觀念,要讓學生學會觀察數據從而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形成一種習慣,轉變成為一種觀念,最后上升為人的素養之一,這就需要讓學生去經歷過程,積累經驗。這里的“經歷過程”,正如《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的“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初步的經驗”,為此,我們選取了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可能性》這個單元中例2和例3的教學內容作為研究對象,在《可能性大小》的磨課過程中,我們注重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活動過程,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學知識的含義,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重視學生實踐活動的體驗,在活動中把握住學習的契機,收集數據,用數據說話,感受簡單的隨機現象中數據的隨機性,培養隨機思維。
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可能性》的例2、例3是屬于“統計與概率”領域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通過實際活動(摸球游戲)使學生能列出簡單的隨機現象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感受隨機現象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對一些簡單的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這是學生學習后續概率知識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加強對隨機思想的理解,以實現概率素養的初步培養。
1. 相同的游戲,不同的感受
整節課安排了兩次摸球游戲,但目標指向是不相同的,第一次師生摸球游戲活動,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讓學生在讀懂三個統計表的數據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分析交流中初步感受隨機事件發生的統計規律性,并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之分。第二次學生合作完成摸球游戲活動,提供了活動的現實情境,呈現了小組統計的數據,使學生感知和理解在試驗次數足夠多的時候,“摸到綠球”這一隨機事件的大量出現,就呈現出統計的規律性,利用這種規律性可以作出合理的推測。這兩次活動,使課堂趣味盎然,學生樂此不彼,從正反兩個方面感受概率的意義。
2. 學會數學思考,會用數據說話
課程標準指出:課程的設計應“充分考慮本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數據分析是統計的核心,在可能性知識的學習中利用數據分析來體會隨機性,學會站在概率的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隨機思維,從而培養和發展數據分析觀念。反思第二次摸球活動,老師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鏈:“根據統計結果猜測袋子里是藍球多還是綠球多”“9個小組的同學猜測袋子里可能是綠球多,有2個小組的同學猜測袋子里可能是藍球和綠球同樣多,各派代表說說你們的想法”“現在再讓你推測:袋子里是藍球多還是綠球多?為什么”,這組問題串,使學生多次進行思維的碰撞,深度進行數學思考,從對小樣本數據(小組統計結果)到大樣本數據(全班統計的結果)的收集、觀察、整理、分析、思考與交流中,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逐步豐富了學習過程的體驗,增強了隨機思想的理解,進一步體會概率的內在價值。
3. 遵守規則,理解隨機性
在《可能性大小》的教學中,教師在兩次游戲活動中都設計了具體的操作步驟或要求,例如在第一次活動中要閉上眼睛摸球,在第二次小組活動中要求搖勻再摸,這樣對游戲活動方法的具體細致的指導,明確遵守游戲活動的規則重要性,這樣才能更好地體驗在基本相同條件下隨機現象中數據的隨機性。課本練習十一第11題“把10張卡片放入紙袋,隨意摸一張,要使摸出述數字‘1的可能性最大,數字‘5的可能性最小,卡片上可以是什么數字?請你填一填。”
就是讓學生活用知識,結合對隨機思想的理解進行開放性設計的練習,學生進行設計時就要按規則辦事,在摸索中得出結論:只要保證方格填寫的數字“1”的卡片數量最多,數字“5”的卡片數量最少就可以了,這樣充分利用開放題,讓學生經歷思考、設計、歸納等過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更好地體會數據的隨機性,感受隨機思想。
(本文是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課題《培養小學生“數據分析觀念”的課堂教學研究》(課題批準號:2014YQJK022)成果之一。有刪改。)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