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蓮

“導學案”模式是我校近幾年研究較多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它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式,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
一、根據《課標》,精心設計導學案
教材是學生最基本的學習材料,因此,要以教材或課本為基礎來加強學生自主預習習慣的養成。如:《正負數》的導學案(初稿)
閱讀課本第84-87頁的內容,完成下列各題。
(一)看一看,說一說。
1. 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記作+8844.43米,那么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記作( )米,海平面記作( )米。
2. 如果答對得10分,記作+10,那么答錯扣10分,記作( )。
3. 李叔叔到銀行存350元,記作+350元,那么從銀行取出80元,記作( )。
4. 正數和負數是表示兩種( )的量。
(二)讀出下面各數。
+10,-30,-49,+69,-300
(三)認一認,說一說。
像10,+200,+8844.43……都是( )數,
像-127,-155,-10……都是( )數,
0既不是( )數,也不是( )數。
(四)試舉例說說生活中運用正、負數的例子。
這樣的導學案,雖然緊扣教材,但并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因為問題中的知識點呈現是用一個一個填空的形式,這樣,學生就照課本填空,對號入座,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而且,問題的提出太碎,局限性大,開放性不夠。經過研究,把《正負數》的導學案作了如下修改:
閱讀課本第84-87頁的內容,完成下列各題。
(一)收集生活中含有正數或負數的例子。
(二)試一試記錄下面幾組數據。
1. 一月份東北最低氣溫零下8℃,一月份廣東最低氣溫零上2℃。
2. 足球隊上半場進了2個球,下半場丟了2個球。
3. 小明媽媽做生意,三月份賺了2000元,四月份虧了1500元。
(三)我的發現。
導學案加強了包括教材例題與習題在內的預習內容設計。問題設計圍繞學習目標,緊扣教材,循序漸進,再配以綜合歸納開放性問題(我的發現),問題的敘述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這樣,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老師設計的問題不僅要認真閱讀教材還要仔細深入地思考,讓學生真正從教師設計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閱讀教材,學會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等。
二、創造性使用教材設計導學案
只有立足課標,根據學情,整合教材,適當打破教材原有的結構體系設計出來的導學案,才能幫助學生更易更有效地進行學習。
例如:乘法分配律”學案
閱讀課本第56-57頁的內容,完成下列各題。
(一)觀察廚房貼瓷磚的主題圖。
1. 貼了多少塊瓷磚?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2. 這兩組算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你發現了什么?
(二)觀察下面每組的兩個算式,它們有什么關系?
1. (20+5)×6和20×6+5×6
2. 18×7+82×7和(18+82)×7
3. (19-9)×8和19×8-9×8
(三)你能用字母a、b、c表示乘法分配律嗎?
(四)挑戰自己。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
45×6+55×6 18×39+18×61 139×24-39×24
以上導學案的設計,從廚房貼瓷磚的主題圖出發,要求學生用不同方法計算出一共貼了多少塊瓷磚,繼而觀察算式之間的聯系,抽象出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最后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經過深入、細致地研究教材,并結合學生完成導學案的情況,發覺學生對貼瓷磚的生活實際不太熟悉,糾纏于幾種算法的理解,浪費太多時間,而且數字也不能夠突出應用運算定律有明顯的計算簡便。整個導學案基本上成了課本、練習題的復寫,況且學生對前兩個問題理解不透徹,直接影響后面問題的解決。不但沒有啟發學生學習思維,反而讓學生學得“云里霧里”。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每個學生學有所得,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心。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