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國
在動車組出現之前,“火車跑得快不快,全靠車頭帶”無疑是正確的,動車組的出現推翻了這一命題的正確性。如果能夠轉變火車頭式的教學模式,運用動車組原理把學生分成“動車”組,讓他們圍繞感興趣的主題問題開展小組討論、交流、展示,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己動起來,教師的主要職責不是提供動力,而只是組織、策劃好學生的“活動”,掌控好“活動”的方向。運用動車組原理建構區域主題問題合作探究教學,1.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深化課堂教學改革;2.打破章節教學禁錮,強化以問題為中心的知識整合,提升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3.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知識獲取路徑。
一、運用動車組原理建構區域主題問題合作探究教學分組及小組建設策略
1. 以“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為原則,實現不同層次、不同性格學生的合理搭配。
在組建合作小組時必須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先按照學業成績進行排序,以音樂班36人為例:第1-6名分別為第1至6組成員1,第7-12名為第6組至第1組成員2,以此類推,這可以大致在學業成績上保持組間同質,避免學生自由組合而出現的組間分化嚴重的局面。在此基礎上,每組6人中再按第1名帶第6名,第2名帶第5名,第3名帶第4名的原則結成“學對”,以保證每位同學探究活動的參與度。初步分組后,再參考性別、性格進行調整,做到內向、外向同學合理搭配,保證組內活動開展的順暢性以及觀點的陳述。
2. 注重小組的動態更新,保持組內的新鮮感與活力,避免組間質量差距拉大。
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組后,如果長時間固定不變,則有可能出現部分小組異軍突起的狀況,從而出現組間不同質的新局面。這既不符合動車組協動并進的原則,還可能挫傷落后小組進取的信心與勇氣。因此,很有必要進行小組的動態更新,在半個學期或一個學期后對小組成員進行一次調整,以保持小組的新鮮感與活力,讓學生得到不同角色的鍛煉提高,接觸不同的思維碰撞,避免在某一個固定小組中被邊緣化。當然,小組的動態調整也要保持一定的連續性,應在原有基礎上做局部調整,避免完全陌生而導致組員間缺少默契。
3. 樹立小組奮斗目標,形成共同價值觀,增強小組凝聚力。
共同的價值觀能有效增強小組凝聚力,能夠使小組成員獲得更強的歸屬感、親密感,這種感覺能夠使小組成員主動而真誠地奉獻和投入到小組探究工作中來,提供自覺的動力,從而更高效的完成小組任務。共同目標的確定往往是小組成員共同價值觀形成的強力催化劑,它被小組成員共同關注,并在努力實現的過程中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目標的確定必須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教師強行壓制給學生的;二是目標必須具體,能給學生明確指向,而不是致學生于茫然、無所適從之境。
二、運用動車組原理建構區域主題問題合作探究教學問題設置策略
1. 問題設置的角度要新穎,指向要明確。
新穎的角度往往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奮度,讓學生喜聞樂答。如探究印度耕地面積廣的原因,一種方式是直接設問“簡要分析印度耕地面積廣的原因”,另一種方式是對比設問“印度國土面積比中國少,但是耕地面積卻比中國多,你知道是為什么嗎?”第一種設問角度平淡,為學生所常見,不具新穎性,而第二種設問角度則能吸引住學生的眼球。同時,問題設置的指向要明確,要圍繞既定教學目標而設,要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2. 問題設置的情境要貼近生活,能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地理是一門生活性很強的學科,地理主題問題的設置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去同化、建構新知識。如“簡要概述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特點及其分布規律”。因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以及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地區,就廣東地區的學生來說似乎相距甚遠,但強對流天氣學生并不陌生,有著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因此,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廣東地區近段時間頻發的強對流天氣的成因,在此基礎上把握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特點及其分布規律。
3. 問題設置的難度要適中,要呈現一定梯度。
問題難易程度直接影響學生探究的動機、欲望。問題過難,學生無從下手,喪失探究價值;問題過易,舉手即可解決,激發不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問題的設置要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又要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經過努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另外,專題性問題的設計還要體現一定梯度,要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斷產生認知沖突,并不斷獲得成功體驗。
三、運用動車組原理建構區域主題問題合作探究教學探究活動實施策略
1. 組內分工合作、探究討論。
要保證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小組內必須要有明確分工。由組長負責統一協調,組織組員就問題進行探究討論,并負責控制討論音量,不至于影響其他組的討論;書寫員負責記錄討論要點,對討論要點進行整理,形成小組討論成果;計時員負責控制組內每位同學發言的時間,以保證每位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記錄員負責觀察和記錄組員發言次數、效果及受表揚次數,為組員評價提供參考依據;發言員則作為小組代表負責小組討論結果的陳述。
2. 組間適度競爭、相互促進。
藝術生文化基礎整體偏弱,對問題的認識往往比較片面。在組間適度開展競爭,可以調動學生上課的熱情,達到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如“分析中亞種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條件”。學生因對農業區位因素問題見識較多,基本觀點通常都能回答出來,引入競爭機制,能有效刺激學生的好勝心理和表現欲望。經過搶答,學生基本上能回答出“地形平坦,耕地面積大;有河流提供灌溉水源;氣候干燥,光照條件好;多沙質土壤,透氣性好”等因素。
3. 適時進行評價,遷移應用。
藝術類學生因其在文化學習上的缺陷往往成為老師批評的對象,其內心非常渴望老師的鼓勵和贊揚。適時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探究成果,可以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激勵,從而提升對文化課學習的熱情。因此,應本著“重過程,輕標準”的原則去評價學生的探究活動,不能把答案的正確與否作為評價的唯一準則,而應該多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認知、情感、態度、方法等方面的真實體驗,以讓學生得到更多的鼓勵、贊揚,促進學生的發展,激勵學生把探究成果進一步推廣應用。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