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堅
一、微信對學生的正面影響
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時期,對新生事物認知較強,所以微信迅速占領學生這塊“陣地”。據報道,微信20歲以下用戶占16%,其中大部分為中小學生。另據《羊城晚報》一份調查顯示,55.1%的小學生“開微信”。作為一種新興的社交媒體,微信對于學生有以下正面作用。
微信豐富了學生的交流手段。它增加了學生群體之間的交流溝通機會,過去學生的交流平臺多是以對話或者文字方式進行,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使人產生隔閡感。微信具備的圖片、文字、語音、視頻等全方位交流方式很好的模擬了“面對面的交流”,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打電話、發短信還需要支付高額的通信費用,用微信發送各類信息更方便,只需要消耗一些上網流量,節省了生活開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更加便捷,現在微信幾乎取代發短信和打電話。
微信充實了學生的社交內容。在目前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對各類資訊有極強的求知欲,這一點在學生身上尤為明顯。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生很難拿出大量整塊的時間去閱讀、收聽和收看,只能淺嘗輒止地廣泛涉獵。微信的狀態發布和內容分享大都短小精悍、圖文并茂,恰好解決了學生強烈探究欲和“碎片化”閱讀的矛盾。
微信拓寬了學生的社交范圍。微信交友最初的受眾是熟人,即QQ好友和手機通訊錄中的聯系人。對于這些相對成熟的社交,學生可以在微信溝通中進一步增強感情粘度。更吸引人的是,“搖一搖”與“漂流瓶”的功能設定,使得用戶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達到匿名交友的目的,這些方式很好地拓展了大學生的交友圈。
二、微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微信亦然。如果不正確使用微信,對學生會產生不良影響。
1. 微信使學生的“媒體依賴癥”愈來愈嚴重。微信由于使用簡單、方便快捷,內容更新速率高、更新內容差異性大,滿足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理,因此很容易“俘獲”學生。他們借助微信發布心情、發泄情緒,找到相似的的觀點語言,因此不會對微信產生厭倦心理。微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虛擬社交場所”,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該“場所”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而且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隨時參與話題的討論。正因如此,一些學生不分時間不分場合,過度沉湎于這種虛擬的互動,“低頭一族”“手機控”隨處可見,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而且對現實生活中正常的人際交往產生恐懼和回避,極易形成自我封閉和壓抑的人格。
2. 微信帶來了安全隱患。“搖一搖”、“附近的人”等功能,雖然擴大了學生的人際交流范圍,但由于學生心智的不成熟,在與一些居心不良的陌生人談話中,很容易陷入對方設下的圈套,帶來不必要的人財損失。另外,缺乏“把關人”的控制,一些虛假內容混雜在朋友圈的諸多信息中。學生受自身知識水平和辨別能力的限制,成為這些信息的傳播者或受害者。
3. 微信誤導部分學生,降低認知能力。微信發表的大多數屬于個人主觀看法,帶很多個人情緒;微信有時會傳播一些黃色、低俗甚至反動的段子、圖片。學生在接受微信時,只是關注信息發布者的觀點和看法,看熱鬧,人云亦云。缺乏對事物全面的認知和理解,更沒有經過獨立的觀察思考與評價。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時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型,因此,長此以往,學生認知意識、獨立思考能力甚至世界觀都會受到影響,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
三、正確引導學生使用微信
加強學生的網絡教育,提高自身控制能力。積極引導學生擺正對微信“虛擬”與“現實”空間的認知態度,正確利用微信的優勢功能,為自身學習生活所用。積極利用微信公眾號,作為獲取信息或專業知識的渠道。學生可以通過查詢微信公眾號,尋找感興趣的內容,并像訂閱期刊雜志一樣,從每期內容中獲取想要的信息,擴大知識儲備。
搭建學生微信互動平臺。學校和社會借助微信平臺,多提供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公共話題討論或知識平臺,吸引學生積極參與互動,拓展學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可以利用微信群聊的作用,進行課外小組的學習討論,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開展微信交流,以解決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在微信平臺上開展有獎征集與點評活動。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微信平臺上的一些信息進行篩選與判斷,對社會熱點、新聞、時事進行點評,篩選出較優秀的評論予以發布和獎勵。通過開展這一活動,使學生關注新聞事件、時事、社會熱點,讓學生用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提高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興趣,形成獨立的客觀認知能力,傳播正能量。
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用語。微信上學生也大量使用網絡用語,網絡語言通常口語化,簡短零碎、直觀,因急于表達談話主題,常常會直接切入,少鋪墊和描述,語言充滿朝氣、幽默、活潑、富于創新,出現許多新的表達方式,如語言符號的交叉使用。讓人看得似懂非懂的微信語言比比皆是,如時下最流行的“藍瘦”“香菇”,還有“暈”、“偶”、“打醬油”、“醬紫”、“潛水”、“美眉”等。對于網絡語言,不管它有多少積極因素,也不管它有多少消極影響,我們即不能全盤接受,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應該客觀公正對待它。具體講應該保持如下態度:首先是寬容。只有寬容,才能健康、快速成長。如果我們寬容了網絡語言,就保持了語言的多樣性,給人們多提供了一條交流的渠道。其次是學習。人們指責網絡語言的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看不懂。事實上,當我們掌握了常用的網絡語言后,就會發現網絡語言并不難懂。再次是引導。網絡語言的產生畢竟只是網民們的一種自發行為,隨意性特別大,因此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偏差,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來進行引導。
綜上所述,微信對學生的影響有利有弊,我們只能規避微信的負面影響,不可因噎廢食。微信只是一種工具,其好與壞在于我們如何使用。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