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勝偉
【摘要】導課有效性是歷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準備。筆者認為,新課程下的歷史導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設計力求活力化、生活化、社會化、力求創新、生動、有趣,達到以導課有效性來促進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關鍵詞】歷史導課 有效性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52-01
導課是一門藝術,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自主性、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導課關鍵在于教師的靈活運用,精心設計,他的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
一、生活鏈接
注重歷史與現實結合。從當前學生熟悉的事情出發,引出新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一下子就牢牢的吸引住學生的眼球。如《中國的古代藝術》一課筆者主要采用圖示和設問相結合的方法導入新課。為此,筆者選用了一張杭州城標的圖片,并針對此圖標設計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問學生:圖片中這個是什么字?這一問比較簡單、直觀,因為杭州城標的誕生,這件事這就發生在我們身邊。這一問旨在給學生以歷史親近感,并告訴學生,歷史其實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學生的求知欲不僅激發出來,也貫徹了歷史教學的社會史觀。
二、迎舊引新
這是導課藝術中最基本的方法。各種新知識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在上新課之前,總是先將上節課或前幾節課所學知識與學生共同復習,在此基礎又順勢揭示新課題,這使學生既復習了舊知識,又使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關聯處,使新知識形成一個初步的體系,起到了架橋鋪路的作用。如在講述《新興力量崛起》一課時,先與學生共同回憶前一課美蘇爭鋒的影響:面對兩極對峙局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興起不結盟運動,努力使自身不斷發展壯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正是美蘇爭鋒、兩極格局孕育了多極化趨勢,從而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興力量崛起》一課。
三、懸念探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刺激程度大,變化性大,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加強學生對重要知識的無意注意。通過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抓住學生的內心。比如,在講《三民主義》這一課時,筆者先問學生:“大家知道植樹節是幾號嗎?”學生幾乎是齊聲回到:“三月十二號”。又問:“植樹節是紀念我國哪位歷史人物的啊?”這時只有個別同學能夠回答上來“孫中山”。再問:“那孫中山跟植樹節有什么關系呢?”同學們大都不發言了。通過這樣的導入,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們就想知道更多有關孫中山和植樹節的故事,從而把大家引到孫中山對植樹造林、對森林立法及三民主義中對民生問題的關懷上來。
四、媒體啟發
在教學導課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如:音樂、影視、繪畫等多種視聽器具,能大大改變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途徑,提高視聽效果,激發學生的情感,在情境氛圍中感知歷史,陶冶情操,激發情趣,活躍思維,從而導入新課。
五、活動參與
教師可以讓學生演講歷史故事或評析歷史人物的方式導入新課,甚至可以讓學生模仿說書藝人用說書的形式導入。例如筆者在講《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時,讓學生扮演朱元璋的畫師給朱元璋畫像,對朱元璋的相貌進行描述后,讓學生到黑板上來畫,畫完之后說明,畫成第一幅的人被處斬,第二幅的受到嘉獎,說明朱元璋喜怒無常、君威難測,不僅僅是畫師,大臣們也一樣,只能惟皇帝意志是從,朱元璋稍有不滿,即引來殺生之禍。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專制政體的加強。
六、緊扣課題
歷史新教材,往往把本課的內容作了個高度的總結,或概括,或指出原因,或明確意義。所以說課題是課文的窗戶,從課題常常可以窺視全文的奧秘,明確全文的重點。抓住關鍵詞,分析課題詞語入手,不但有助于學生審破題意,了解所學內容,大致概括,而且為學生進入新課題鋪墊心理基礎。如《別了,雅爾塔》一課分析課題,抓住“別了”一詞,了解其內涵,該課題充滿了詩情畫意,揭示了舊的國際關系的遠去,道出了世界格局變化的真諦。以這樣的課題引入可以使學生透徹本課將要學習的內容,同時,對這樣文學化課題的理解和分析也使學生容易把握記憶知識點。這種課題導入方式,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總之,導課是一門藝術,因人、因事、因時、因課而異,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種方法也不是單一的,有時可以同時采用幾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導課的關鍵在于使學生在自主體驗中理解和感悟歷史,為歷史教學創設一個和諧、良好的開端。導課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激發學生富有激情地投入學習,使學生更有活力、更有朝氣、更有自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周衛勇:《點擊高中新課程》
[2]王文豐: 《歷史新課程教學設計》
[3]維果茨基:《心理研究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