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庚標
審美教育又稱美育。是運用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美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審美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
(一)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主要內容
語文教學的美育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對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形象、藝術境界進行感受、體驗、領悟、理解、玩味,得到賞心悅目、怡情養性的審美享受和思想認識、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過程。
1. 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能力。語文教材內容豐富,不僅有美麗大好河山,也有動人的人物故事。對內在情感的體驗、認識和積累往往是通過感官對外部自然形式和藝術形式的把握完成的。
2..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語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選編的名篇佳作,是作者通過觀察慧眼和獨特的視覺,用自己的匠心,創造了完美的藝術形象,從而對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和社會生活做出的反應。
3. 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憑借生活的邏輯,展開合理而豐富的想象,或化抽象為具體,化實物為虛幻,化靜止為動態,化無聲為有聲,塑造鮮明、生動的審美意象,更集中、更理想地反映現實生活。
(二)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1. 要做到與時俱進。按照《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補充必要的新知識、新信息,注意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語文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等各個方面要有強烈的時代意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審美教育。
2. 要做到呵護學生個性。語文教育活動的開展是師生雙方相互協調的過程,其中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語文教育的主體,學生的藝術審美愿望、興趣以及表現能力是語文教育開展的根本動力。
3. 要做到以“景”感染。這是一個形象作用于直觀產生的感染過程,進而使受教育者情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情感隨之升華,在這個過程中,直觀感受具有不可取代的觸發作用,形象具有不可取代的激發作用,而感染則有微妙的升華作用。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對策
1. 教材明確美育目的。語文學科居于教改前沿,是領頭學科,在優化人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過程中,沒有別的哪一個學科能像語文學科這樣全面深刻地經常性地發揮作用。成功的語文教學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認識、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質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說的“調和發達”,從而養成“靈肉一致的人。”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實踐證明,通過探索文章的意境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對美的感悟,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美的想象力。
2. 引導學生感受美、培養美。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幾乎囊括語文教學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從傳播文化知識,訓練讀寫能力,增強思維意識,到陶冶性格情操,確立人生理想,無所不包。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作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強課外閱讀和作文實踐既是必要也是有廣闊的操作余地的。
3. 提升教師審美教育能力。教師作為小學語文課堂的指導者和主講者,應該設身處地地體味文中的情感和美的內涵,這樣,學生眼前的文字符號就會變成充滿激情的語言,字里行間就會出現栩栩如生的畫面,受到審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4. 合理設計審美教育形式。如《海上日出》,可以使人感受朝霞、旭日的夢幻般的色彩之美;《觀潮》使人領略到奔騰壯觀的聲勢之美;《桂林山水》可以使人感受山水的清、靜、奇的玲瓏剔透的圖畫之美。“留戀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可以使人感受到婉轉悅耳的音樂之美。當然,語文教材中關于自然美的描繪,不是自然的復現,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因而引導學生學對教材中所描繪的自然美進行鑒賞時,不能局限于自然美的外部形態,還應該包括作者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通過合理設計不同的審美教育形式,讓學生獲得美、培養美。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