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揚健
【摘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學生道德培養與社會能力養成的重要學科,也是小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改的要求下,生活化課堂教學成為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法。因此,本文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以及不足之處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進一步探討的實施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生活化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95-02
品德與社會是為了促進學生良好的品德形成所設立的綜合型課程,目的是讓學生成為有著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愛心和責任心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生活性。但是由于課程本身的復雜性,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活化難免有著很多問題與不足。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
新課程改革強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課程要實施生活化課堂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缺乏趣味的傳統理論型教學模式。而是將課程改造成為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以生活為教學的著眼點,實現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生活化。教師們在課堂上設立了以課程為中心,以生活為著眼點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學習課程的同時,接近生活,感受生活。這樣的課堂模式,不僅改變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理論性強、缺乏趣味的教學形式,更使得課程在進行的過程中充滿樂趣,使得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更加順暢,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的進程中,充分帶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且改變了學生對傳統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看法,提高了學生對于小學品德與生活學習興趣。加強了學生在學習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加強了知識與生活中的實踐轉化,使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文明意識明顯提高。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呈現的不足
由于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為教學主體的教育模式還沒有徹底改變,教師往往更注重課文的知識點以及理論上的教授,往往忽視學生對于生活實踐與理論的聯合。大多數教師在采取生活化教學的教學方式時,只是展現了生活的表象,沒有從深層次讓學生去了解真實的意義。由此導致,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的方法不準確,不注重教學的細節捕捉,以及課堂中缺少技術架構等原因,使當前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教學出現了嚴重的不足。由于課程本身的特殊性質以及課程特點的影響,課程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把課堂理論與生活和實踐結合,才能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理念。因此加強完善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課堂生活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實施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的教學策略
1.擴大視野從生活中吸取教學資源
在《品德與社會》課的課堂上,由于教材知識有限,而且理論知識占課堂知識主導,所以很難讓學生徹底理解,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要充分擴大自身視野,把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教學知識相融合,讓豐富的生活知識成為課堂優秀的教學資源,使課堂知識簡單形象化,方便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實踐性。例如在學習《戰爭風云下的苦難》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收集關于戰爭的資料、圖片等,然后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結合自身談談感受,這樣,學生在了解戰爭所帶給人們的苦難的同時,還能和自身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深刻的了解課堂知識,加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也深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2.強化教學中的實踐性鍛煉
實踐使學生學習的目的與學習效果的保障,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注中在教學中的實踐性,在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之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我不任性》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講解理論知識之后,讓學生補充自己或者生活中所遇到的任性的舉動,例如,對父母或者對同學的任性舉動,并且結合課文所學到的知識,說說自己現在的感受。讓學生想想以后要怎么改正等問題,利用這種形式,使學生充分意識到自身的錯誤以及這種行為所帶來的影響,可以讓學生對以往的任性舉動為傷害到的人道歉,通過這種時間教學,不僅可以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以及實踐性,更能使學生深刻意識到任性行為的錯誤,加強對自身的管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使同學之間、親子之間的相處更加融洽。
3.擴展教學空間
在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加強課堂教學的實踐性,更要加強學生在校外的實質性社會實踐,這樣,可以更好的拉近了課堂與社會的距離。讓學生可以更加的了解社會,并可以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在學習《我們的生活與塑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程講解時,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塑料,了解這些東西在我們生活中的用途。在了解用途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了解這些東西給我們生存的環境帶來的危害。由此引發節約資源、不亂扔垃圾等學生的生活實踐,讓學生在生活中,擔當起社會的責任,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擴展教學空間,使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教學實踐。
四、總結
總之,在小學的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積累自身的知識,在鉆研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注重教學實踐以及課堂的教學空間拓展;積極響應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新課改要求,為學生努力打造專業而高效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成為有責任感、有愛心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
參考文獻:
[1]潘茂春.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231-231.
[2]曹曉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文理導航旬刊,2015(2):95-96.
[3]戴月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生活化的實現與約束因素分析[J].時代教育,2016(6):23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