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倫杰
【摘要】初中的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具有鮮明的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是實施社會學科教學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教學中應教會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在社會生存,從而體現自身價值。尤其是在新課改下,初中教師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成長為合格人才。接下來將從優化初中社會學科教學的重要性切入,探討基于新課改優化初中社會學科教學的實踐策略,助力初中社會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 社會學科教學 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97-02
新課改使初中社會學科教學發生巨大變化,教師要將工作重點放在教學效率的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及綜合素質的提升等方面,致力于優化教學改革。因此,教師如何在日常的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如何優化社會學科教學就成為重要課題。
一、優化初中社會學科教學的重要性
盡管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素質教育理念,但明確提出要加強素質教育卻是近幾十年的事,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素質教育實際上就是為培養人養成優秀素質的教育,而社會學科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強化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加強素質教育意義重大[1]。初中社會學科中的歷史課程、科學課程、人文課程等均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生存能力,培養學生獨立的生活習慣,并在學習中不斷豐富自己。在深入推進新課改的嚴峻形勢下,初中社會學科教學更應順應新課改要求,不斷優化教學,促使學生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喜好有選擇性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個性,充分發揮出社會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素質的積極作用。
二、基于新課改優化初中社會學科教學的策略
1.加強探究教學,優化課堂教學模式
探究教學不但能打破過去的章節編寫、年級進度,還適當突破初中社會學科課堂授課制以及單一的班級授課制,依托社會實踐的輔助實施個別教學、分組教學,從而優化社會學科課堂教學模式,發展初中學生的個性與社會實踐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當代社會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以及糧食等問題時,就可利用學生對不同觀點的辯論,讓學生從身邊的、自己看到的小事、瑣事等入手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把社會變成課堂,把群眾變成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自己感興趣的、需要的內容,從本社區的人口、資源、環境、糧食等問題逐漸向全國引申,深入淺出,讓學生自己領悟計劃生育、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節約糧食等的重要性。如此一來,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素質和能力也有所提升,自覺成為身體力行的小標兵。實際上探究教學并無定法,只要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與創新性,只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都可借鑒、應用[2]。
2.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學源于思,思起于疑,學生只有發現了問題才會進一步思考,才能有更多的發現與創造。在傳統的初中社會學科教學中,學生往往被動接受教師講授的內容,很少主動參與,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強,缺乏自主意識,創造性無從發揮。所以在新課改下,初中教師就要將學生變成社會學科教學的主人,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從而自主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造性。
例如,當教師在以“各民族人民共同發展”為主題開展社會學科教學時,為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成立新中國之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民族走共同富裕發展道路而制定的方針、政策,增進學生對各民族平等、共同繁榮的認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邏輯性、整體性認識,教師可創設問題情境:中國共產黨、新中國對少數民族實行什么樣的民族政策?這些政策的積極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為回答該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對各民族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狀況進行梳理,從而深刻認識到曾經的民族隔閡、歧視、壓迫,體會當時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矛盾,挖掘當時社會不穩定的根源,從而促使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推行民族平等、尊重、團結、共同繁榮等政策的歷史淵源,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在少數民族集中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性、必要性、優越性,認識民族政策的科學性、正確性,有效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推動各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等交流,鞏固國家的統一、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由此,教師成功提升社會學科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與社會學科素養,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與綜合能力。
3.充分信任學生,培養學生學習心態
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能使學生保持心情愉悅,并在學習上保持積極的心態。信任學生是新課改下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職業道德,教師只有信任學生,學生才能信任教師,這種良性循環能給日常的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在初中歷史與社會的學科教學中有很多主題活動,它們是教師有效激勵學生的重要手段,教師只要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勢必能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積極的學習心態[3]。
例如,針對主題“唐的盛衰”,教師只是將主題交給班長、學習委員、課代表,讓他們負責設計主題活動方案。在課堂教學中,班長擔任主持人,學習委員負責控制活動時間,課代表擔任記錄員,將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前三個小組分別負責討論唐朝的政治繁盛情況、經濟繁盛情況、文化繁盛情況,最后一個小組則負責總結,且每一個小組的組長要依據知識點細分出不同的團隊,明確團隊分工,包括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制作PPT、上臺講述等。有的小組出示大量圖片,有的小組則通過史書文獻例證,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遠遠超出教材范疇,令人驚訝。進入最后的總結評價環節時,班長邀請教師上臺評論,課堂氣氛既輕松又愉快。實踐證明,教師給予學生多大的信任,學生就能給予教師多大的驚喜,學生的集體思維遠遠超越教師的個人智慧,敢于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對踐行新課改、優化社會學科教學而言至關重要。
4.營造創新氛圍,注重發展學生個性
盡管人的創造力培養與教育密不可分,但如果教育不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4]。傳統的社會學科教學基本上是由教師講解一些基本問題,學生用紅筆將知識點劃出,然后全班學生統一答案。實際上這樣的教學只是教師的獨角戲,學生只能被局限在教師圈定的范圍,創造性、個性都被壓抑,時間一長,學生就會慢慢失去動腦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只會被動接受教師給出的答案,并死記硬背,學習毫無樂趣,與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相悖。所以教師要重視在社會學科教學中營造創新氛圍,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
例如,當教師在講解有關環境問題的知識點時,可圍繞環境的保護與改善對策,讓學生先了解教材給出的對策,接著引導學生擺脫教材的局限,積極思考其他的對策,結果很多學生都提出合理的、教材里沒有的對策,包括加大環境保護行政力度、將環保工作列入企業的開業審批程序、打擊地方保護主義、關停對環境有嚴重污染的企業等。在探尋環境保護與改善對策的具體過程中,教師成功激活學生創新思維,充分展示他們的個性與創造力。
5.引入信息技術,增強學生責任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學生只有對歷史與社會學科的內容及學習產生濃厚的、持久的興趣,才能促進社會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得益彰。如果教師在社會學科教學中能引入信息技術,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勢必能將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激發出來,提高學生聯系理論與實踐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分析現實社會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今后解決學習問題、生活問題、工作問題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增強學生解決社會問題的責任意識。
例如,當教師在講解有關辛亥革命的知識時,就可讓學生先觀看電影《辛亥革命》當中的經典片段;講述誕生中國共產黨時,可鼓勵學生觀看電影《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甚至鼓勵學生自主閱讀《中國共產黨歷史》、《辛亥人物逸史》。圖片資料、影視資料等的引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與社會知識的興趣、求知欲,通過比較課本、影視資料、學術專著,在幫助學生形象感受社會賢達們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革命時期救亡圖存、為國立命的壯烈舉動,從而通過比較藝術化的影視作品、嚴謹的學術著作去探索真實的歷史,培養初中學生的愛國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盡早養成求實的、嚴謹的學術精神。
三、結語
在初中的社會學科教學中,教師須嚴格遵循新課改理念,堅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特別是要結合社會學科教學以及學生的實際生活,持續改進和優化教學組織形式,靈活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成長,持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社會、適應社會,提高社會科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現麗.淺談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現狀及對策建議[J].才智,2014(33):171.
[2]葛愛春.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探究[J].學周刊,2014(31):89.
[3]何新星.情感交流涵義如何彰顯在初中社會課堂教學中[J].赤子(上中旬),2015(20):260.
[4]江國榮.初中歷史與社會五步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02):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