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 要:把學生培養成為適應市場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復合型人才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要求。高職教育人才的質量,應該更加強調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高職人才的知識、技能、智力、修養、心理等個體因素,應通過高職教育的培養,內化為學生的“以職業素質為核心”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高職學生;素質;培養;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29-02
一、高職學生現狀分析
高職學生正處在從不成熟或不夠成熟向成熟或比較成熟轉化發展的階段,具有思想活躍、積極上進、個性特征強,但心理素質較差的特點。有一定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強烈的鍛煉意識,但易受社會上一些舊觀 念誤導,產生自卑感,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難就會無所適從,甚至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二、從班主任角度看高職學生素質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文化素質問題。從近幾年的招生情況來看,高職院校錄取分數線呈逐年降低的趨勢。學生的入學成績懸殊也越來越大,導致同一專業或同一班級內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能力等方面差異明顯。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的薄弱和生源素質的良莠不齊,給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帶來了很大難度。高職教育鮮明的職業定向性和崗位針對性也使一些人誤解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阻滯了人文教育的實施和延伸。
2、德育困境問題。高職院校德育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點:一方面,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另一方面,大學生在專科階段價值觀還沒有完全確定,思想上有很多迷茫,道德觀念不夠牢固,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存在嚴重脫節。具體體現在:理想信念模糊、文明意識淡薄、自我約束弱化。這些現象很多都是我們在德育過程中忽視學生主體性而面臨德育困境的表現。在教育方法上,把學生單純地視為道德規范的被動接受者,忽視引導和提供機會使學生對個體的人格尊嚴、生命的意義予以體認。
3、心理健康問題。高職院校的學生會因沒有考上本科院校而產生一種“等級”觀念,存在著自卑、焦慮、失望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不少學生進入職業院校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使他們不敢正視自己,開始懷疑自身能力,對人生目標和學習目的感到困惑,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這種自卑心理導致他們感情脆弱,使他們很難找到值得信賴的人,長此以往容易導致思想封閉和心理障礙,遭受挫折時不能有效化解。個別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甚至會產生棄學厭世的想法。
4、就業選擇問題。學生個體的擇業觀念、職業發展目標、自身的就業準備和能力等因素影響著學生就業。具體表現在:就業目標不明確、就業崗位過于集中、地域結構失衡、社會價值淡化等。
三、從班主任角度提出高職學生素質培養的策略
結合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和素質要求,針對高職學生素質的現狀,作為學生工作的中堅力量,輔導員要做好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引導者,為學校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道德自覺意識。 堅持尊重學生的內在需要,德育過程中班主任不是教學生“你應該如何做”,而是引導學生掌握“我應該如何”,培養他們對多樣化的尊重、開放與寬容的心態,培養他們自主判斷與自主選擇的能力。其次,開展學生自主實踐活動。道德修養與社會實踐密切相聯,一個人只有在對別人、對集體的各種關系中,才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實踐教育是促進學生實現由知到行轉變的課程,應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活動滲透德育。
2、多維參與構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整合各種教育力量和資源,構建學院重視為基礎,輔導員教育為依靠、各部門配合為保障的多維參與模式。首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到學校教育工作的管理體系中,加強領導,完善制度,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和軟件方面的投入力度,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在制度上和管理上保證了心理健康工作的順利展開。
其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秉著“專兼結合、全員參與”為原則,建設一支以專業心理教師為主體,其他教師為輔的隊伍,解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足的問題。一要加強專業心理咨詢教師隊伍建設;二要加強兼職人員的素質培養,學校對廣大輔導員及教師進行培訓,讓他們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增強心理健康意識,盡可能幫助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和問題。 最后,積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高職院校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充分運用校園文化所蘊含的濃厚底蘊,包括學校的文化傳統、校風校貌、校園思潮等去引導和塑造學生;班主任應積極整合學生、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資源,建立家庭學校溝通平臺,拓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空間,形成學生心理發展的社會支持系統;班主任還可有效利用網絡技術和網絡文化,通過網絡,一方面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的匿名性,隱藏學生的隱私,更好地實現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給他們及時的心理疏導,提高心理咨詢工作水平。
3、在職業生涯規劃理念下開展學生就業指導。(1)構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樹立全程化和專業化意識 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人的一生,而很多高職學生到了大三面臨就業才臨時抱佛腳開始接觸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導致擇業發生障礙。為此,構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是當務之急。(2)全面了解企業的需求,引導學生正確自我定位。學生若不了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很容易對自己的評價過高或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當自己的職業理想與現實沖突時,難以自我調整,從而導致擇業受挫。班主任應立足幫助學生客觀分析、正確把握當前的就業形勢,全面了解專業前景,正確引導學生確立符合實際的就業期望值。
4、提高班主任自身綜合素質。古人說“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人格塑造的影響是很大的。班主任的個人素質關系到帶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關系著未來社會建設者的素質和水平,關系著高教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成為社會焦點的今天,提高班主任的素質更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班主任應提高職業道德修養,認真學習,嚴格要求自己,無私奉獻,提高創新能力,做合格的教育者。
高職教育僅僅有技能是不夠的,在提升人才技術含量的同時注意人才素質的全面培養,使學生不僅能實現當前就業,更能保證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 曦. 把握高職學生特點,提高教育管理實效[J]. 鎮江高專學報,2010,4.
[2] 李昕卓. 要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必須提高輔導員素質[J]. 遼寧高職學報,2010,3.
[3] 宋建軍. 淺析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與職業,2010,2.
[4] 鄧 偉. 高職輔導員綜合素質提高的目標和要求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9.
[5] 滕建勇.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微[M].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