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可濤
【摘要】新形勢需要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革新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在這一形勢下,我們不斷探索,特別是“作業形式”的布置,不斷豐富手段。
【關鍵詞】興趣 小學大語文 作業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140-01
面對新形勢下新的教育形式,我們為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培養孩子的語文學習興趣,提出了“小學大語文”教育理念。
“作業形式”也在“小學大語文”教育理念下不斷改進,以語文教學的全方位改革為依據來探討作業形式的改革對語文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依據“大語文教育”理念我們給“作業”這一概念重新做了界定,認為“作業”就是一種與學生生活,性情相聯系的學生表現出來的興趣的書面體現。“學生有興趣愿意做的作業,自然不會成為負擔;沒有興趣的作業即便再少,學生也會從心底產生抵制,進而成為一種負擔。”因此從學生興趣出發,改變過去單一枯燥的作業形式成為必然,為此我們結合語文的教學特點,配合大閱讀課建立了閱讀筆記本、作業本、手抄報、黑板報的“兩本一報”的作業形式。
一、欄目豐富的讀書筆記本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學生學習中的興趣需要老師去激發、引導、培養。我們結合“閱讀課”與“課外閱讀”,引導學生建立起讀書筆記本,其中有“精彩片段摘錄”“我想說”“片段仿寫”等眾多欄目,通過這欄目引導學生實現從讀、感到寫的過程。當然不同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筆記各欄目中要求也不同,如我校在剛合并初,五年級學生閱讀、作文基礎很差,有近三分之一學生作文水平只相當于三年級下學期水平。如郝玉同學的第一次作文中一段:“星期天,的早晨我寫完了作業。爸爸說我和媽媽領您爬山去好嗎?我說謝謝爸爸。我和爸爸媽媽不一會兒就到了火車站買了票就上了車,很快的到了泰山。”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分析后,對于“我想說”欄目,定位在“說句心里話”,學生想說幾句,想寫幾句,就說幾句寫幾句,但必須寫自己的話,以此消除他們畏懼心理,打開他們興趣的源泉。這樣不同層次、不同興趣的學生都能逐步激發起他們對這一作業形式的濃厚興趣,從而又進一步促進“閱讀課”“課外活動”等課題的開展,使不同基礎、層次學生的閱讀與作文水平得以提高。一學期結束,我們又看郝玉同學的作文片段:“秋分一過,秋意就越來越濃了,那田野呀!簡直就是我的樂園。”“啊!秋天,你似一支神筆在家鄉的土地上描繪了一幅多么美麗的圖畫呀!迎著秋風,觀賞這美麗的景色真令人令連往返……”在這期間,是興趣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的內在潛能。
二、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文
以前的作文課令諸多學生頭痛,猶如對學生心靈的煎熬,同樣老師又何嘗不痛哉?而問題的癥結在于學生無興趣。教學中,我們從學生興趣出發,舍棄舊有方式,改以貼近學生生活,寫學生愿寫的題目,如上學期開學初的作文課,適逢綿綿細雨,一按慣例寫“暑假記事”之類,而讓學生仔細觀察雨景,并與學生討論雨中景物,體會賞雨之情,談興正濃之際,學生開始作文《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如放學后帶領學生觀夕陽,而后作業布置為以《看夕陽》為題寫一作文片段,有不少學生寫出了出色的作文。所有這些使學生再無作文心煩之苦。正如葉老先生所說:“假若有所明白,這當是有關人間事情了,則必須合乎事理的真跡,切乎生活的實況;假若有所感性,這當是不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于內心的郁積,發乎性情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這種貼近生活的求誠,不正是我們倡導的“綠色作文”嗎?
作文課上的互批作文,提供給學生一個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同時也令學生對作文課產生濃厚興趣。課上師生共同商討寫作方法、內容,那濃厚的氛圍也是對學生心靈的放松。
三、人人參與的“兩報”
手抄報與黑板報人人參與,輪流出版。學生每四人一組,每月一期四開版面出手抄報;每兩周一期黑板報,即使刊登校園動態,師生關心的熱點問題,每組一名小記者,師生既是編輯又是讀者,這種作業形式減輕了師生無準備勞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編輯、評述、書寫、構思等能力。
閱讀筆記的積累,擴大了學生視野,陶冶了學生性情;作文使學生更多關心自己的生活,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兩報”則展現了學生諸多創造才能。在“大語文教育”思想的指導下,語文作業成了學生一種求知、追求自我完善的自主行為,也更適合現今讀寫訓練的趨勢。
“兩本兩報”的作業形式使作業量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但每種作業是基于學生興趣出發,實踐充分證明,這種作業貼近學生生活,有利于學以致用,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