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玉++顧瑛琪
【摘要】天然藥物學是一門具有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開設五年高職藥物制劑專業這門課程,其目的在于培養具有初步鑒定中藥真偽優劣技能的應用性人才,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單向的灌輸式教學,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積極主動能力的培養。結合該課程的特點及自身存在的問題,本文首次嘗試將微Seminar應用于天然藥物學課堂教學課程中,旨在深化該課程的教學模式,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升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
【關鍵詞】微Seminar教學法 天然藥物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165-02
一、微Seminar教學方式及特點
Seminar是西方高等院校中常見的一種以研討式為主的教學方式,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它有利于實現師生、生生之間在知識學習和能力發展上的相互溝通、相互影響和相互補充,充分體現了教學活動為一種交流與互動過程的本質[1]。Seminar是一種通常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采用小組或單獨形式共同討論和研究的交互式教學方式,如今,該教學在國內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領域開展得較為廣泛,且被認為是真正達到了學有所獲、教學相長、日學日進的教育目的[2]。然而,經文獻調查發現,在國內職業院校中Seminar教學方法開展得較為少,尤其在天然藥物學教學中研究應用幾乎空白。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傳統的Seminar方法所需時間較長,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3],筆者結合職業院校教學和職校學生特點,提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微Seminar,即將Seminar教學模式帶入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分為教師授課和學生發言與教師共同參與討論兩部分,控制Seminar的時間,采用多種呈現形式,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新模式取代單向灌輸的傳統模式,真正做到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中心,使教與學在開放、寬松的環境中交流互動。
二、天然藥物學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天然藥物學》是應用本草學、植物學、動物學、化學、藥理學、中醫學等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來研究天然藥物的名稱、來源、采收加工、鑒定、化學成分、品質評價、功效應用、資源開發等內容的一門綜合性學科[4]。該課程作為五 年高職藥物制劑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一般安排在二年級的第一學期,學生在對專業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進入該課程的學習,普遍學習興趣不高或者很難適應,再加上職業學校的學生本身學習基礎較差,普遍缺乏學習動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大部分都會因為教學內容的枯燥,識記內容較多,而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
在理論課學習方面,《天然藥物學》課程概念和專業術語繁雜、語言抽象,直觀性較強,信息量大,需要觀察的實物較多。目前,我國天然藥物學的教學方法大多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主要陣地,課堂上教學方法單一、封閉,學生始終都處于被動、機械地接受理論知識的狀態。傳統的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一直以來就是被動的接受,長期這樣,使學生失去學習的熱情,無法保證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微Seminar模式在課堂中的應用探究
微Seminar教學模式可以在課堂中進行,在課堂上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講解到某個知識點時,每個小組針對市場中出現的不同問題或同一問題的不同方面,列出數據并分析相關資料,并結合原有知識對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假設和驗證假設的方法;同時,課堂上需要學生列出解決問題和需要收集的資料,課后通過圖書館、網絡、實地考察等多種途徑收集和完善信息資源,經過整合最后得出結論,而這個結論可以在下一節課的課前或者課堂中由小組中的成員給大家集中進行交流并寫出總結報告。
筆者結合一線課堂教學,現將微Seminar在天然藥物學教學中的應用舉例如下:
實例1:講解到天然藥物學質量保證章節天然藥物的資源、采收、加工與貯藏時,討論主題是“藥材好,藥才好”,教師對案例進行簡單介紹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廣告語背后說明的問題,緊著思考“如何定義道地藥材?道地藥材的形成和影響因素是什么?如何鑒定道地藥材?如今市場中常見的道地藥材面臨的困境”等一些列相關問題都會呈現出來,而這些問題,學生自己通過課后的準備,資料和文獻的查閱,市場的調研,最后通過教師的指導都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實例2 :講解根類藥材的鑒定章節中人參藥材時,教師在介紹完藥材的性狀特征后,通過教師引入對人參藥材的真偽展開討論。調查市場中出現的人參藥材的偽品?如何判斷偽品?偽品的類型等一些列問題,課后讓學生去思考、查閱文獻,課堂上展開討論,對中藥材飲片的真偽鑒別更加深入。
實例3:考慮到職業學生以后的就業實習,邀請具有豐富經驗的藥店、藥房工作人員就中藥飲片市場方面和學生展開微Seminar交流,介紹中藥飲片的特點、真偽鑒別,用具體實例讓學生不僅能從理論上掌握中藥飲片鑒定依據,還可以更多地結合實踐,與市場和就業方向保持一致,提高學生的就業砝碼。
四、教學效果及意義
1.天然藥物學在微Seminar教學模式下,可逐步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分工合作及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激發了他們主動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2.職業學校的學生知識面普遍比較窄,通過課后文獻的查閱,課上小組內的匯報,擴大了知識面,在學習天然藥物學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可深入了解藥材品種以及目前中藥材的市場,知道如何去更好的鑒定藥材的真偽優劣,把書上的靜態的知識變為自己的并且與市場密切相關的動態技能,為今后的實習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結語
天然藥物學教學的課堂上引入微Seminar,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逐漸擺脫過去枯燥、乏味的教學形式。教學組織形式逐步由傳統的“教師中心,固定套路,理論講解”向“學生主體,開放課堂,問題導向”轉變,逐步打破學科的界限,將理論課堂與市場相結合。此外,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組討論教學,可形成以天然藥物市場的真偽優劣為先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實踐主體功能,進一步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能力,擴大學生知識面,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高質量、高素質、高水平的藥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曉端,馬啟民. Seminar教學法:由來、結構與功能[J].現代教育研究,2003(6).
[2]雷化雨,本科教學教學中建構Seminar教學模式的探討[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7).
[3]官杰,王琪. Seminar教學發效果評價[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
[4]艾繼周.天然藥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