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蘭
(河南省平頂山外國語學校 467599)
信息化條件下中職政治課堂開展探究式教學的思考
陳若蘭
(河南省平頂山外國語學校 467599)
當今中職學生正處于一個信息多元化的時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中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將信息化對學生的影響考慮在內,并創新教學形式和內容,豐富中職學生的思政政治教學課堂。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信息化大背景下出發,主要分析了教師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的方式,以期提升中職政治教學質量和水平。
信息化 中職 政治 探究式教學
思想政治課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在課堂這塊陣地實施探究式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學科教學特點,同時又滿足學生心理的需求,在中職教育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創新意義。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要求學生聆聽教師講授得得內容,這屬于一種被動的學習方式。而探究式教學要求學生在親自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這是一種主動的探究式學習方式。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政治基礎知識,而且還能夠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探究式學習過程中要綜合運用多種科學方法,成功探究的結果會使學生感到滿足和興奮,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并對政治課的學習產生穩定而持久得興趣,增強學好政治課的信心,培養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興趣與愛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求知欲,樹立學好政治課的信心。
網絡等信息平臺傳播的信息良莠不齊,各種色情、暴力、低俗的東西充斥其中,讓家長和老師防不勝防。面對這些誘惑,自制力稍弱的學生就會沉溺其中而不可自拔,最終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甚至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網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個虛擬的世界,在這些世界中,很多在現實中不能做,會觸犯法律或道德標準的行為是被允許的。“偷菜”變成光明正大的,“殺人”也可以肆無忌憚,這些過度自由的虛擬世界在滿足了人們在現實中享受不到的快感的同時,也使人們在無形中放縱了自己的道德標準和法律意識,模糊了他們的是非觀。久而久之,長期沉溺于網絡世界的學生會對一些非法和不道德的行為習以為常,失去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在現實生活中無視道德和法律標準。
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創設具體由發行的問題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下,如觀察、案例分析等,引導學生發現提出科學性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積極思考,激發起學生的探求動機。大量事實表明,學習的愿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問題性的情境,常常對學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容易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教師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提出假說和猜想。假設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科學發展的必經之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僅靠盲目的嘗試,要根據已有理論、自己的經驗和所收集的有關資料、實例,以及人類所特有的想象力、創造力制定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
在對問題的解決做出種種可能性假設中,推斷出最為合理的一種假設,并針對這一假設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方案中的內容主要包括:采用何種探究方式,所要收集的證據,選擇何種解決方法等。在教學中,方案可由學生自己提出,教師適當給予指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使學生樹立起自信心,即使方案錯了,也應給予學生鼓勵,因為錯誤也可以用來指導問題解決,鑒別和分析錯誤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探究式教學中最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與邏輯思維方式,而不只是獲得問題的答案,這是教學的中心目標。
學生經過推斷、篩選所確定的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是否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必須通過檢驗來證明。在這一階段學生根據設計的方案收集支持假設所需要的事實和證據,以此驗證假設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在學生驗證方案的過程中,教師應始終以指導者的身份出現,并提出充足的驗證條件,鼓勵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對整個方案的驗證。驗證假設為正確后,發現學習的過程并未結束,還要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對整個過程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評價,總結和思索探究計劃的嚴密性,證據收集的周密性,以及解釋的科學性,并對結論的可靠性作出評價,同時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發展。在交流的過程中,要能夠解釋探究計劃以及自己在探究過程中形成的見解,并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對不同的意見進行討論。
政治課堂需要提前準備齊全物質要點,由于綜合探究要求備有物質設備,沒有設備的支持工作無法方便展開。在框題知識的教學中有著顯著的對比,材料的獲得可以通過圖書館借閱、報刊查找、閱覽室的網上搜索等方法。如果去調研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地方,還需要聯系相應的負責人。走訪社區街道,深入農村調查需要協調各種關系,然后再進行展示或是制成海報等多媒體宣傳板,這些是必要的物質要素。
教師也可以去嘗試家庭與學校之間協同合作的模式,對于綜合探究活動來說,投入的時間長,精力消耗還大。況且如今的教學水平是依照學生成績的高低作為衡量的唯一標準,所以教師幾乎一致認為綜合探究課沒有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于提高最終成績分數意義不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真正開展綜合探究課的教師并不多,有時候僅僅就用幾分鐘的時間,指導學生在書上劃上幾個重要的知識點而已。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師生合作為基礎的課題探究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主動參與、投入為基礎,以學生的思維發展為目標。教師不宜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課題探究方案,更不能將探究內容當做純粹的知識點進行“一言堂”式的教學。總之,我們要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認識學生的主動參與,正確處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努力把知識的傳授課變成研究課、探究課,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的聰明才智、創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從而達到提高教學實用性的作用。
[1]張根仙.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新能力[J].中學政治教與學,2003,(2):4-6.
[2]施良方.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年.
G71
A
2095-3089(2017)09-0046-02